成语

董狐直笔

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。直笔根据事实,如实记载。指敢于秉笔直书,尊重史实,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。

董狐直笔

读音(发音): dǒng hú zhí bǐ

详细解释(意思):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。直笔根据事实,如实记载。指敢于秉笔直书,尊重史实,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载赵穿杀晋灵公,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,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,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”。为赵盾所杀◇孔子称赞说董狐,古之良史也,书法不隐。”

示例:

第一个字为"董"的成语

成语"董狐直笔"逐字解释

"董"字解释:董 

 (形声。从苃,重声。①本义草名,即鼎蕫。②督察)

 监督;督察 

 董之用威。--《书·大禹谟》。传董,督也。”

 董逋逃。--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

 董之以武师。--《左传·昭公十年》

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。--《后汉书·陈忠传》

 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,终苟免而不怀仁,貌恭而不心服。--唐·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

 又如董正(监督纠正);董统鹰扬(为督察纲纪而大展雄才);董治(监督管理);董摄(监督治理)

 统率 

 主持;主管 

 董 dǒng

 ①监督管理~事。

 ②监督管理者;董事校~。

 ③姓。

 【董必武】(1885-1975)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法学家。名贤琮、用威〓北黄安(今红安)人。曾加入同盟会,参加了辛亥革命。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。1921年

 ,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◇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从事党和红色政权的建设工作。参加长征。曾参加国共谈判。建国后,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、代理主席、全国人民

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、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会长等职,并多次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、中央政治局委员。1975年4月2日,在北京病逝。

 【董存瑞】(1929-1948)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∮北怀来人。1945年参加八路军。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,为扫除部队前进的最后

 障碍,毅然用双手举起炸药包,炸毁桥上碉堡,壮烈牺牲。被部队追认为战斗英雄。

 【董事】某些企业、学校等推举出来监督和主持业务的人。

 【董仲舒】(前179-前104),西汉哲学家,今文经学大师,广川(今河北枣强东)人『武帝诏举贤良方正,对以'天人三策',建议'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',为武帝采纳,确

 立儒学在此后2000余年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地位。他综合先秦儒家、法家思想,重新解释儒家思想,提出'天人感应'说,并创立'三纲'、'五常'学说,为封建统治服务。著有《

 春秋繁露》及《董子文集》。

 【董卓】(? -192)东汉末地主豪强。字仲颖,陇西临洮(今甘肃岷县)人『灵帝时,任并州牧。189年,率兵入洛阳,废少帝,立献帝,专断朝政。曹操与袁绍等起兵反对

 ,他挟献帝西迁长安,并纵火焚洛阳周围数百里◇为王允、吕布所杀。
"狐"字解释:狐 

 (形声。从犬,瓜声。本义狐狸)

 同本义 

 朕狐疑。--《汉书·文帝纪》。注狐性多疑,每渡冰河,且听且渡,故言疑者称狐疑。”

 小狐汔济。--《易·未济》

 狐鸣呼曰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
 狐裘不暖锦衾薄。--唐·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
 狐凭鼠伏。--《广东军务记》

 又如狐丘(狐穴居之小山);狐白(狐腋下的白毛);狐兔(狐和兔);狐仙(传说狐狸能修炼成仙,化为人形,与人来往)

 喻坏人,小人 

 狐hú

 ⒈通称"狐狸",属受保护的动物,禁止猎杀。它的形状略像狼,面部较长,吻尖,尾长,尾毛蓬松。尾部能分泌恶臭,遇敌时从肛门放出,乘机逃跑。毛多为赤褐色。性狡猾,

 多疑,昼伏夜出,捕食鼠、鸟、家禽等。毛皮柔软,可做衣、帽等。今已能人工养殖。

 ⒉

 ⒊

 ⒋
"直"字解释:直 

 (会意。小篆字形,从l,从十,从目。徐锴l,隐也,今十目所见是直也。”本义不弯曲,与枉”、曲”相对)

 同本义 

 直,正见也。--《说文》

 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
 正直为正,正曲为直。--《左传·襄公七年》

 木曰曲直。--《书》

 巽为绳直。--《易·说卦》

 先定准直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
 争高直指。--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

 中通外直。--宋·周敦颐《爱莲说》

 梅以曲为美,直则无姿。--清·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

 又

 斫直删密。

 又

 锄其直。

 又如直线;直路;笔直;直迫(直直愎愎

 直zhí

 ⒈端正,不弯折,跟"曲"相对坐~。笔~。~线。

 ⒉竖,跟"横"相对~立。

 ⒊公正,正确的道理正~。理~气壮。

 ⒋爽快,坦率~爽。~言。心~口快。

 ⒌捷径,不绕弯子~道。~达。~捷。~截了当。

 ⒍伸,把弯曲的伸开伸~。把腰~起来。

 ⒎连续不断~到今天。她一~是积极工作。

 ⒏汉字笔形,从上往下写(丨)。

 ⒐

 ⒑
"笔"字解释:笔 

 (会意。从竹,从聿。聿”),是笔”的本字,小篆象以手执笔。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,故从竹。简化字笔”,从竹从毛”会意,指旧时用的毛笔。此字最早见于北齐

 隽修罗碑,是六朝时的俗字。也见于《集韵》。本义毛笔)

 同本义 

 筽,秦谓之筽。从聿从竹。--《说文》。按,此秦制字。秦以竹为之,加竹。

 史载笔,士载言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
 不能竟书而搁笔。--清·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
 又如毛笔;钢笔;圆珠笔;笔削(修改文章);笔帕之敬(雅洁的礼品);笔楮难穷(文字难以充分表达。楮纸的代称)

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

 笔 bǐ

 ①写字画图的用具钢~、蜡~、粉~。

 ②(写字、画画、作文等的)笔法运~得当。

 ③用笔写出代~。

 ④笔画'二'字有两~。

 ⑤量词一~帐、一~好字。

 【笔触】书画、文学作品等的笔法,格调锋利的~。

 【笔调】文章风格~清新。

 【笔端】写作、写字、绘画时的运笔以及所表现的意境奇光异景尽收~。

 【笔法】写字、画画、作文的技巧或特色这篇小说的~很新颖。

 【笔锋】

 ①笔尖。

 ②书画的笔势;文章的气势。

 【笔供】用笔写出来的供词。与'口供'相对。

 【笔画笔顺检字法】汉字字典查阅检索方法之一。要求根据笔画的多少和笔顺的先后来查检。

 【笔记文】文体的一种。以随笔记录为主,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。

 【笔力】写字、画画或做文章所表现出的功力~刚劲。

 【笔路】

 ①笔法。

 ②写作的思路这篇文章~奇特。

 【笔势】

 ①写字、画画用笔的风格。

 ②文章的气势。

 【笔削】古时在竹简、木简上写字,要删改得用刀刮去,称'削'◇来用做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辞。笔记录。削删改。

 【笔意】书画或诗文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意境。写字、绘画时运笔的精心构思以及所表现的风格、功力。也指诗文的意境。

 【笔札】札是古时写字用的小木片,后来用笔札指纸笔,又转指写的文章。

 【笔战】用文章来进行辩论,打官司,与'舌战'相对。

 【笔者】某篇文章或某书的作者(多为作者的自称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