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四海承风

指全国都接受教化。

四海承风

读音(发音): sì hǎi chéng fēng

详细解释(意思):指全国都接受教化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孔子家语·好生》舜之为君也,其政好生而恶杀,……是以四海承风。”

示例:

成语"四海承风"逐字解释

"四"字解释:四 

 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。本义数目。三加一所得) 同本义 

 四,阴数也。四分之。--《说文》

 阴数次三也。--《玉篇》

 路下四亚之。--《仪礼·觐礼》。注谓乘马也。”

 光被四表。--《书·尧典》

 闰月定四时成岁。

 良马四之--《诗·鄘风·干旄》

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--刘邦《大风歌》

 又如四垂(四边);四梢(城镇四方边缘地方);四隅头(四方街口,四处);四柱(指人出生的年、月、日、时);四不拗六(少数拗不过多数);四趁(相称,各处都合适);四门(四方之门

 );四鼓(四更);四知(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子知);四

 四sì数目字三~五。
"海"字解释:海〈名〉

 (形声。从水,每声。本义大海,海洋)

 百川会聚之处◇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

 海,天池也。以纳百川者。从水,每声。--《说文》。按,海势圆,就地心也。味咸,湿热之气蒸也。气绿,穹苍之映,云雾不能隔也。

 祖天地之左海也。--《礼记·乡饮酒义》。注海水之委也。”

 孙叔敖举于海。--《孟子·告子下》

 前途似海。--清·梁启超《饮冰室合集·文集》

 半壁见海日。--唐·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

 又如近海(靠近陆地的海域);沿海(靠海的一带);海岳(大和山岳);海藏(大海。藏海的总汇)

 海

 海hǎi

 ⒈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东~。渤~。地中~。

 ⒉大湖或大池的名称青~。洱~。中南~。

 ⒊巨大的~盆。~量。夸~口。

 ⒋众多的林~。文~。会~。人山人~。

 ⒌容量大的器皿~坛。墨~。

 ⒍
"承"字解释:承 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跽跪着的人,下面象两只手∠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。本义捧着)

 

 承,奉也。受也。--《说文》

 女承筐无实。--《易·归妹》。虞注自下受上称承。”

 承筐是将。--《诗·小雅·鹿鸣》

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,或曰,此东海也。--清·姚鼐《登泰山记》

 外有八龙,首衔铜丸,下有蟾蜍,张口承之。--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
 又如承印(捧印);承萼(指物件承托的联结部分);承盘(托盘)

 继承 

 朱明未承夜兮。--《楚辞·招魂》。注续也。”

 承

 承 chéng

 ①托着;接着~之以首(用头托着)。

 ②承担;接受~印、~办。

 ③客套话。受到~老兄款待,不胜感激。

 ④继续;接续一脉相~。

 ⑤姓。

 【承包】法人、集体或个人接受工程或大宗定货等,负责完成。

 【承德避暑山庄】清代帝王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之所。位于河北承德市北部,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),乾隆五十五年(1790)竣工,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皇家园林

 。又称热河行宫。

 【承接复句】分句间具有先后相继关系的复句。其中的各个分句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事情。常用'就、便、才、于是、后来'、'首先…然后'、'起先…后来'等关联词

 。又称连贯复句。

 【承接句群】一句接一句,往往按时间推移、位置变换的顺序依次排列的几个句子。常用'于是、就、接着'或'起初…后来'等关联词语联结。

 【承蒙】客套话。得到;受到~热情款待,不胜感激。

 【承前启后】见【承先启后】。

 【承上启下】

 【承上起下】接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(多用指文章结构等)。

 【承先启后】继承过去的,开创未来的(多用于事业、学问等)。又作承前启后。

 【承压水】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,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。与一定的地质构造有关,埋藏较深。当上面隔水层钻穿后,可涌出地表。又称自流水。

 承chéng

 ⒈托着,捧着~尘(天花板)。~饮而进献。

 ⒉担当,接受,蒙受~担。~包。~当。~受。~蒙。~情。~教。

 ⒊继续,接续继~。~接。~前启后。

 ⒋〈古〉通"乘"。趁着。

 ⒌

 ①〈表〉同意,认可~认过错。

 ②国际上指对新国家、新政权的法律地位予以肯定。

 承zhěng 1.援救。

 承zèng 1.馈赠。

 承zhēng 1.古代地名用字。

 承zhèng 1.古地名用字。
"风"字解释:风 

 (形声。从虫,凡声。风动虫生”故字从虫”。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;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)

 同本义 

 飈,八风也。东方曰明庶风,东南曰清明风,南方曰景风,西南曰凉风,西方曰闾阖风,西北曰不周风,北方曰广莫风,东北曰融风。风动虫生,故虫八日而化。--《说文》

 立春条风。--《易·通卦验》

 东北条风。--《广雅·释天》

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,条风至。--《淮南子·天文》

 条风居东北维,主出万物条之。言条治万物而出之。--《史记·律书》

 今日不鴓(飈)?--《殷虚文字甲编》

 见事风生,无所回避。--《

 风(飈) fēng

 ⒈流动着的空气,多是大致与地面平行东~。龙卷~。刮~下雨。~向。~速。〈引〉像风那样快或普遍流行的~靡一时。

 ⒉借风力吹干的~肉。

 ⒊消息闻~而动。

 ⒋表露在外的景象、品格、气概、才华、态度等~景。~格。~骨。作~。~华。~骚。

 【风雅】风度文雅。

 【风度】有一定特色的姿态和言谈举止。

 【风采】(也写作"丰采")风度神采。

 【风姿】(也写作"丰姿")风度姿态。

 ⒌没有确实根据的~闻。~言~语。

 ⒍习俗,流行的爱好或习惯~俗。世~。学~。移~易俗。勤俭成~。

 ⒎〈古〉称歌谣,民歌采~。国~。

 ⒏用于病名麻~。抽~。

 ⒐

 【风险】风浪危险。〈喻〉事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波折险阻不怕担~险。

 ⒑

 【风头】

 ①形势的发展或有关个人利害的情势看准~头行事。

 ②当众表现自己她爱出~头。

 ⒒

 【风化】

 ①风俗教化莫伤~化。

 ②地质学上指岩石因长期遭受风吹、日晒、雨水冲刷等而分解崩溃。

 ③化学上指结晶体在空气中失掉结晶水,因而失去结晶形状的现象。

 ⒓

 【风流】

 ①杰出的,业绩、才华出众的千古~流人物。

 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~流倜傥。

 ③像风一样流失。〈喻〉原来常聚的人,现今分散各地~流云散。

 ④旧指士大夫所谓的风雅,也指乱搞男女关系~流罪过。

 ⒔〈古〉通 "讽"。劝告,讽刺。

 风fèng 1.刮风;吹。 2.被风吹,受风。 3.引申为乘凉。 4.教育,感化。 5.显扬,表彰。

 风fěng 1.劝谏;讽谏。 2.泛指劝说。 3.讽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