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揭竿而起

揭高举;竿竹竿,代旗帜。砍了树干当武器,举起竹竿当旗帜,进行反抗。指人民起义。

揭竿而起

读音(发音): jiē gān ér qǐ

详细解释(意思):揭高举;竿竹竿,代旗帜。砍了树干当武器,举起竹竿当旗帜,进行反抗。指人民起义。

出处(典故): 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”

示例: 一时各路人马,~,不分昼夜,兼水路纷纷入鄂。★白先勇《梁父吟》

第一个字为"揭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竿"的成语

成语"揭竿而起"逐字解释

"揭"字解释:揭 

 标志 

 峨嵋为泉阳之揭。--郭璞《江赋》

 揭 

 高亢 

 揭揭 

 修长的样子。

 疾驰的样子。如车马揭揭

 揭jiē

 ⒈举,高举~旗。~竿而起(泛指人民起义)。

 ⒉掀开,掀起~开。~纱布。~锅盖子。

 ⒊使隐匿的事物显露~露丑行。~发腐败。~穿阴谋。

 ⒋公开,公布~示。~晓。

 ⒌同榟。

 揭qì 1.提起衣服。 2.通"愒"。休息。
"竿"字解释:竿〈名〉

 (形声。从竹,干声。本义竹竿)

 同本义。竹子的主干 

 竿,竹梃也。--《说文》

 籫籫竹竿。--《诗·卫风·竹竿》

 禁藏母拊竿。--《管子》

 竿殳之所搉毕。--张衡《西京赋》

 大书一屈”字,以两竿夹揭之,走诉行御史台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
 又如立竿见影;揭竿为旗;竿木(古代艺人借以在其上表演各种技艺动作的长竿);竿殳(竹杖);竿首(竹竿顶端);竿头(竹竿的顶端)

 通简”。竹简 

 不离苞苴竿牍。--《庄子·列御寇》

 阳翟田望勤于竿牍……日发数十函不倦。--宋·朱彧《萍洲可谈》

 竿gān竹子的主干,竹棍竹~子。钓鱼~儿。

 竿gǎn 1.箭干。

 竿gàn 1.衣架。
"而"字解释:而 

 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胡须形。上面的一”表示鼻端,|”表示人中;下面分内外两层,外层象两腮的胡子,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。而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颊毛) 同本

 义 

 而,颊毛也。--《说文》

 而 

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,可连接词、短语和分句,表示多种关系 

 表示并列关系

 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
 表示递进关系

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
 表示承接关系

 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

 而 ér

 ①〈古〉你;你的余知~无罪也。(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)、必欲烹~翁。(《史记·项羽本记》)

 ②表示并列、转折、顺接等国富~兵强、知一~不知二。

 而néng 1.能够。 2.能力,才能。 3.安定。
"起"字解释:起〈动〉

 (形声。从走,己声。本义由躺而坐;由坐而立)

 同本义 

 起,能立也。--《说文》

 曩子坐,今子起。--《庄子·齐物论》

 载起载行。--《诗·小雅·沔水》

 请业则起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
 子墨子起。--《墨子·公输》

 吾恂恂而起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
 夫起大呼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 又

 妇亦起大呼。

 又如起在(起来);起舞(起身而舞。欢欣的样子);起坐(起立与坐下);起谢(起立谢过)

 起床 

 起视四境。--宋·苏洵《六国论》

 不敢同卧起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
 又

 起qǐ

 ⒈由卧而坐,由坐而立,由下而上等~来。~床。~立。~伏。~劲。

 ⒉离开原来的位置~去。~动。~货。~钉子。

 ⒊上升,涨大~飞。有~有落。发面~了。

 ⒋转机,好转的~色。

 ⒌开始~始。~点。从今天~。

 ⒍发动,发生~兵。~疑。~作用。

 ⒎长出~疙瘩。~疹子。

 ⒏草拟~稿。~草。

 ⒐建造,创立~住房。白手~家。

 ⒑量词。指批、群、件、宗等一~货物。两~队伍。三~差错。四~案件。

 ⒒〈表〉动作的趋向提~。拿~。抱~。举~。引~。问~。想~。

 ⒓跟"来"连用,〈表〉觉醒或动作开始从梦中~来。打~锣鼓来。

 ⒔跟"不"、"得"连用,〈表〉能或够格买不~。看得~。拿不~。用得~。经得~磨练。

 ⒕

 ①起床。

 ②动身,身体移动明天~身去上海。~身让坐。

 ⒖

 ⒗

 ⒘

 ⒙

 ①发动武装革命。

 ②脱离反动集团投身到革命阵营。驾机~义。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