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鼎足而立

象鼎的三只脚一样,三者各立一方。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。

鼎足而立

读音(发音): dǐng zú ér lì

详细解释(意思):象鼎的三只脚一样,三者各立一方。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臣愿披腹心,输肝胆,效愚计,恐足下不能用也。诚能听臣之计,莫若两利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,其势莫敢先动。”

示例:

成语"鼎足而立"逐字解释

"鼎"字解释:鼎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,下面象鼎足。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)

 同本义 

 鼎,三足两耳,和五味之宝器也。--《说文》

 又如鼎峙(比喻三方并峙,如鼎之三足);鼎铉(指鼎);鼎鼐(鼎、鼐均为古代炊具,用来调和五味。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)

 比喻帝王 

 指宰相 

 喻

 鼎 dǐng

 ①古代烹煮东西的器物。多用青铜或铁制成。圆形,三足两耳。也有方形四足的。

 ②象鼎足那样三方对立抗衡~立。

 ③大~力、~~有名。

 ④正当;正在~盛。

 【鼎沸】形容喧闹、混乱,像开锅的水那样人声~。

 【鼎力】敬辞。大力(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)~相助。

 【鼎立】三方面势力像鼎足那样对峙三国~。

 【鼎盛】正值兴盛或强壮。

 【鼎新革故】见【革故鼎新】。

 【鼎足】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势成~。
"足"字解释:足 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的方口象膝,下面的止”即脚,合起来指整个脚。本义脚)

 (同本义。秦汉以前,足”和’趾”都表示脚”;脚”表示小腿。魏晋以后,三者都表示脚,但在书面语中,多用足”) 

 足,人之足也,在下,从止口。--《说文》。按,膝下至跖之总名也。从止,即趾字,从口,象膝形。

 震为足。--《易·说卦》

 足恭而口圣。--《大戴礼记》

 手足胼胝,面目黧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

 郑人有欲买履者,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。--《韩非子》

 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
 折臂断足。--清

 足zú

 ⒈脚~迹。手舞~蹈。

 ⒉满,够量,充分满~。~够。充~。富~。

 ⒊补上补~。以昼~夜。

 ⒋完全此项工作一人~可完成。

 ⒌尽情地,尽量地他们~玩了半天。

 ⒍值得不~为奇。微不~道。

 ⒎够得上这本书~有八万字。

 ⒏

 足jù 1.(今读zú)补足;凑满。 2.拥,增益。参见"足本"。 3.过分。参见"足恭"。
"而"字解释:而 

 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胡须形。上面的一”表示鼻端,|”表示人中;下面分内外两层,外层象两腮的胡子,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。而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颊毛) 同本

 义 

 而,颊毛也。--《说文》

 而 

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,可连接词、短语和分句,表示多种关系 

 表示并列关系

 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
 表示递进关系

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
 表示承接关系

 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

 而 ér

 ①〈古〉你;你的余知~无罪也。(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)、必欲烹~翁。(《史记·项羽本记》)

 ②表示并列、转折、顺接等国富~兵强、知一~不知二。

 而néng 1.能够。 2.能力,才能。 3.安定。
"立"字解释:立 

 (会意。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。本义笔直的站立)

 同本义 

 立,俲也。--《说文》

 君子以立不易方。--《易·恒》

 哙遂入,披帷西乡立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持璧却立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 立有间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卖油翁释担而立。--宋·欧阳修《归田来》

 或立或卧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
 又如挺立(直立);坐立不安;把电线杆立起来;肃立(恭敬庄严地站着);立托(依托);立容(站立时的仪态容表);立戟(卫士持戟侍立守卫);立谈(停立交谈)

 耸立;树立;建立;竖起 

 立lì

 ⒈站~正。起~。〈引〉竖,竖起来~碑。~旗杆。

 ⒉做出,定出~功。建~。设~。

 ⒊缔结,制定,决定~约。~法。~志。

 ⒋存在,生存独~。自~。

 ⒌即刻,马上~刻。~即。~时。~见功效。

 ⒍〈古〉登上帝王、诸侯或某一位置~帝。高祖乃~为沛公(高祖刘邦)。

 ⒎用于节气,〈表〉季节的开始~春。~冬。

 ⒏

 ①六面都是方形的形体。

 ②数学上指"一数自乘三次"(本数×本数×本数)。

 ⒐

 ⒑

 ①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位置和所抱的态度。

 ②特指阶级立场工人阶级~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