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守正不挠

处理事情公平正直,不讲情面。

守正不挠

读音(发音): shǒu zhèng bù náo

详细解释(意思):处理事情公平正直,不讲情面。

出处(典故): 《汉书·刘向传》君子独处守正,不桡众枉。”

示例:

第四个字为"挠"的成语

成语"守正不挠"逐字解释

"守"字解释:守 

 (会意。从宀,从寸。宀表示房屋;寸是法度∠起来表示掌管法度。本义官吏的职责,职守)

 同本义 

 守,官守也。从门,寺府之事也。--《说文》。寺,廷也;府,文书藏也。

 五载一巡守。--《书·舜典》

 王巡虢守。--《左传·二十一年》

 均地守。--《周礼均人》。注地守,衡虞之属。”

 纠其守。--《周礼·内宰》。注宿卫者。”

 虽守者益。--《荀子·王制》。注谓地也。”

 官司之守,非君所及也。--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

 我无官守,我无言责也。--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

 节操;操守 

 守shǒu

 ⒈保卫,卫护~卫。防~。坚~阵地。

 ⒉看护,等候~夜。看~。~候。~株待兔。

 ⒊遵照,服从遵~。~信用。遵纪~法。

 ⒋靠近,依傍~着水池,可多养鱼。

 ⒌旧时郡一级的长官名太~。

 ⒍

 ⒎

 ⒏

 ①防守戒备。

 ②明代、清代的武官名。

 ⒐

 ⒑

 守shòu 1.戍守疆域土地。 2.指天子出行。 3.守臣,地方长官◇用为郡守﹑太守﹑刺史等的简称。 4.犹摄。暂时署理职务。多指官阶低而署理较高的官职。 5.指任

 事﹑任职。 6.专指任郡守﹑太守﹑刺史等职。 7.职守。 8.州郡地方政府所在地。
"正"字解释:正 

 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

 正,岁之首月,夏以建寅月为正,殷以建丑月为正,周以建子月为正。--《集韵·清韵》

 箭靶的中心 

 终日射候,不出正兮。--《诗·齐风·猗嗟》

 引申为目标 

 刑(形)名已立,声号已建,则无所逃迹若正匿。--《马王堆汉墓帛书》

 正 

 通征”

 征税

 正其货贿。--《周礼·地官·司门》。郑注正,读为征。”

 唯加田无国正。--《周礼·夏官·司勋》

 谨正盐筴。--《管子·海王》。李哲明云正,税也,正、征古字通用。”

 出兵,征讨

 正zhèng

 ⒈在中间,不偏不斜~中。~午。~厅。~东。~前方。〈引〉

 ①合符法则的,规矩的~道。~派。~当。~楷。

 ②图形的各边长度相等,各个角的大小也相等的~方形。~三角形。

 ①端庄,正派~经样。他是~经人。

 ②正当,合格办~经事。买~经货。

 ⒉言行好,办事公道~直。公~。品质~。光明~大。

 ⒊纯,不杂~红。~宗川味。

 ⒋副词。恰,合适~打八点钟。他来得~好。

 ⒌副词。〈表〉动作在进行中~在研究。~在办理。~下着雨。

 ⒍改掉偏差或错误~误。改~。纠~。矫~。

 ⒎使不歪斜~一~帽子。

 ⒏〈表〉相对两个面之积极的或主要的一面,跟"反"、"负"、"副"等相对~面。~比。~电。~极。~数。~职。~本。~件。

 ⒐

 ⒑

 ⒒

 ⒓

 ⒔

 ⒕

 ⒖

 ⒗

 ⒘

 ⒙

 正zhēng正月,夏历每年的第一个月新~。
"不"字解释:不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

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
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

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挠"字解释:挠 

 (形声。从手,尧声。本义扰乱)

 同本义

 挠,扰也。--《说文》

 挠乱百度。--《国语·吴语》。韦昭注挠,扰也。”

 挠乱国家,几危社稷。--《汉书·王莽传上》。颜师古注挠,扰也。”

 民以法难犯上,而上以法挠慈仁。--《韩非子·八经》

 匈奴之众易挠乱也。--《汉书·晁错传》

 挠以军法。--宋·苏轼《教战守》

 又如挠乱(搅乱;扰乱);挠滑(惑乱,扰乱);挠正(扰乱正气);挠动(扰乱骚动)

 搅,搅动 

 挠,搅也。--《声类》

 手挠顾指。--《庄子·天地》。释文动也。”

 挠乱百度。--《国语·吴语》

 挠(撓)náo

 ⒈搅,搅动,扰乱~乱。阻~。

 ⒉弯曲,屈服贞而不~。百折不~。

 ⒊抓,搔~痒。

 挠rào 1.缠绕。 2.船桨。

 挠xiāo 1.见"挠挑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