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出内之吝

舍不得拿出去,出手小气。同出纳之吝”。

出内之吝

读音(发音): chū nèi zhī lìn

详细解释(意思):舍不得拿出去,出手小气。同出纳之吝”。

出处(典故):

示例:

出内之吝成语接龙

第四个字为"吝"的成语

成语"出内之吝"逐字解释

"出"字解释:出 

 (象形。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。本义长出)

 同本义 

 出,进也。象草木益滋,上出达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《说文》讲的出”,其实是茁。

 句者毕出,萌者尽达。--《礼记·月令·季春》

 万物出乎震。--《易·说卦》

 引申为出入的出”。出去,出来,与入”相对 

 诸侯出庙门俟。--《书·顾命》

 出自北门。--《诗·邶风·北门》

 我出我车。--《诗·小雅·出车》

 出车彭彭。

 群众既皆承命,相揖趋出。--《书·康王之诰》

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
 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--王维《鸟
"内"字解释:内〈名〉

 里面。与外”相对 

 一室之内。--明·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

 郗犹在帐内。--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

 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,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。--《世说新语·贤媛》

 一板内有重复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活板》

 数里内无树。--清·姚鼐《登泰山记》

 又如海内;关内;内牵(内中传递消息者)

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。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

 动干戈于邦内。--《论语·季氏》

 商君佐之,内立法度,务耕织。(内,名词作状语,译时加介词对”,为对内”。)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
 不

 内nèi

 ⒈里面,跟"外"相对~面。~科。~情。屋~。国~。

 ⒉旧称自己的妻为"内人"或"内子"。也用来称妻子家的亲属~弟。~侄女。

 ⒊

 ①心里。

 ②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。

 ⒋

 ⒌

 ⒍

 ⒎

 ⒏

 ①国内的事务(多指民政)~务部。

 ②集体生活中,日常的室内事务整理~务。

 ⒐〈古〉通"纳"。接纳,交纳。

 内nà 1."纳"的古字。使进入;放入。 2."纳"的古字。接纳;容纳;釆纳。 3."纳"的古字。迎娶。 4."纳"的古字。交纳;进献。 5."纳"的古字。收藏。 6."纳"的古字。

 补缀,弥补缝隙。 7.通"肭"。肥。 8.通"讷"。木讷,不善言辞。

 内ruì 1.通"沬"∮流弯曲处或会合处。 2.通"枘"。榫头。
"之"字解释:之 

 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
 同本义 

 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
 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
 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

 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
 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
 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
 之zhī

 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
 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
 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
 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
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
 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
"吝"字解释:吝 

 (形声。从口,文声。本义顾惜,舍不得)

 同本义(爱惜过分,当耗费的舍不得耗费,该使用的舍不得使用) 

 吝,恨惜也。--《说文》。字亦作恡,作悋。

 凡贪而不施或谓之悋。悋,恨也。--《方言十》

 以往吝。--《易·蒙》

 坤为吝啬。--《易·说卦》

 悔吝者,言乎其小疵也。--《易·系辞》

 出纳之吝。--《论语》。皇疏难惜之也。”

 商甚恡于财。--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。注啬甚也。”

 改过不吝。--《书·仲虺之诰》

 惟予之公书,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。--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
 犹之与人也,出纳之吝谓之有司。╠

 吝(恡)lìn

 ⒈舍不得,过分的省用钱物,当用的也不用~惜。~啬。

 ⒉耻辱得之不休,不获不~(休善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