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以夷伐夷

夷旧指外族或外国。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,使自相冲突,削弱力量。

以夷伐夷

读音(发音): yǐ yí fá yí

详细解释(意思):夷旧指外族或外国。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,使自相冲突,削弱力量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后汉书·邓训传》议者咸以羌胡相攻,县官之利,以夷伐夷,不宜禁护。”

示例:

以夷伐夷成语接龙

成语"以夷伐夷"逐字解释

"以"字解释:以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象。金文字形,象人。本义用)

 同本义。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

 以,用也。--《说文》

 以,用也。--《小尔雅》

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。--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六年》

 封疆社稷是以。--《左传·定公十年》

 纯以形式。--蔡元培《图画》

 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--《论语》

 又如以手代足(爬行。表示甘愿认错受罚);以疏间亲(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);以耳为目(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);以指测河(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。比喻达不到目

 的)

 使,令 

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。--《战国策》

 又如以彰

 以yǐ

 ⒈拿,把,用,将~礼相待。~理服人。~儆效尤。~退为进。~逸待劳。

 ⒉依,顺,按照~次进入。~此类推。

 ⒊因,因为不~人废言。不~失败而灰心。

 ⒋在,于(指日、时)~1921年7月1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。

 ⒌来,目的在于学文化,~增长知识。遵守交通规则,~免发生车祸。

 ⒍连词~及。~至(一直到)。~致(因而)。所~。

 ⒎文言连词。用法同"而"城高~厚。地广~深。

 ⒏语气词。跟"可"、"得"、"足"、"能"、"堪"等连用可~合作。得~观赏。足~胜任。堪~媲美。

 ⒐放于位置词前〈表〉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等的界限五天~内。长江~南。七尺~下。

 ⒑

 ⒒〈古〉通"已"。已经固~怪之矣。

 ⒓
"夷"字解释:夷 

 (会意。从大从弓。本义东方之人。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)

 同本义 

 夷,东方之人也。从大,从弓,会意,弓所持也。字亦作巳。--《说文》

 夷有九种。--《後后汉书东夷传》

 宅喁夷。--《书饶典》。马注萺夷也。”

 四夷八衭。--《周礼职方式》

 如夷歌(夷人的歌曲。亦蔑指外族的歌曲);夷衭(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穛)

 旧时往往用以穛外囶或外囯人 

 南抚夷越。--《三国志诸葛亮传》

 夷船由泥城。--《广

 夷yí

 ⒈〈古〉我国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东~。也泛指少数民族四~。

 ⒉旧指外国或外国的~情。

 ⒊平辈。

 ⒋平安,平坦化险为~。夫~以近,则游者众。

 ⒌铲平,消灭~去险阻。~族(〈古〉酷刑之一。一人有罪,杀尽家族)。

 ⒍

 ⒎
"伐"字解释:伐〈动〉

 (会意。从人,从戈。甲骨文字形,像用戈砍人的头。本义砍杀)

 同本义 

 伐,击也。--《说文》

 伐,杀也。--《广雅》

 为酒醴,伐豚羔,舞长袖。--宋·苏辙《太白山祈雨词》

 又如伐祭(砍头祭天);伐杀(杀戮)

 砍伐 

 伐竹取道。--唐·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

 坎坎伐檀兮。--《诗·魏风·伐檀》

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。--唐·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

 伐薪烧炭南山中。 --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
 又如伐取(砍伐取得);伐炭(伐木烧炭);伐薪(砍柴)

 讨伐,进攻 

 伐 fá

 ⒈砍砍~。采~。~木。〈引〉敲打~鼓。

 ⒉征讨,攻打讨~。兴兵而~。〈引〉声讨口诛笔~。

 ⒊夸耀自~其功。
"夷"字解释:夷 

 (会意。从大从弓。本义东方之人。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)

 同本义 

 夷,东方之人也。从大,从弓,会意,弓所持也。字亦作巳。--《说文》

 夷有九种。--《後后汉书东夷传》

 宅喁夷。--《书饶典》。马注萺夷也。”

 四夷八衭。--《周礼职方式》

 如夷歌(夷人的歌曲。亦蔑指外族的歌曲);夷衭(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穛)

 旧时往往用以穛外囶或外囯人 

 南抚夷越。--《三国志诸葛亮传》

 夷船由泥城。--《广

 夷yí

 ⒈〈古〉我国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东~。也泛指少数民族四~。

 ⒉旧指外国或外国的~情。

 ⒊平辈。

 ⒋平安,平坦化险为~。夫~以近,则游者众。

 ⒌铲平,消灭~去险阻。~族(〈古〉酷刑之一。一人有罪,杀尽家族)。

 ⒍

 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