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此地无银三百两

比喻想要隐瞒掩饰,结果反而暴露。

此地无银三百两

读音(发音):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

详细解释(意思):比喻想要隐瞒掩饰,结果反而暴露。

出处(典故): 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,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”。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,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”。

示例:

第四个字为"银"的成语

第五个字为"三"的成语

第七个字为"两"的成语

成语"此地无银三百两"逐字解释

"此"字解释:此 

 (会意。从止,从人。甲骨文字形,左边是一只脚(止),右边是人”,意思是一只脚踩在别人身上,是跐”的本字。①本义踩,踏。②指示代词,这)

 这;这个 

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,当世无双,公亦以此自矜。--欧阳修《卖油翁》

 又如此等(这样);此生(这辈子);此地(这里);此个(这个);此家(此人)

 表示此时或此地 

 如此,这般 

 虎因喜,计之曰技止此耳!”--柳宗元《黔之驴》

 又如此以(是以,因此)

 此 

 乃;则 

 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

 此 cǐ

 ①这;这个~人、~事、~物。

 ②表示此时或此地就~结束。

 ③这样如~而已。

 【此地无银三百两】比喻原想隐瞒掩盖,结果反而暴露。

 【此一时,彼一时】指现时的情况与以前那个时候大不相同,不能同样看待或一概而论。
"地"字解释:地 

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

 表示动态,相当于着”。常附在立、卧、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

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。--《舜子变文》

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

 相看月未坠,白地断肝肠。--唐·杜甫《越女词》

 地 

 (形声。从土,也声。本义大地)

 同本义,与天”相对 

 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。--《春秋·元命苞》

 土乙力为地。--《尔雅·释地》

 地生养万物。--《管子·形势解》

 如
"无"字解释:无 

 (会意。据甲骨文字形,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。卜辞、金文中无、舞”同字。本义乐舞)

 同本义 

 哲学范畴,指无形、无名、虚无等,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

 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--《老子》

 无 

 没有,跟有”相对 

 无,不有也。--《玉篇》

 无若丹朱傲。--《书·益稷》

 无偏无党。--《书·洪范》

 无内人之疏,而外人之亲。--《荀子·法行》

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--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 无不伸颈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 无不变色。

 无不毕肖。

 无(無)wú

 ⒈没有,跟"有"相对~粮~钱。~穷~尽。

 ⒉不~仿说出。

 ⒊不分,不论,不外~分。~论,地~四方。民~异国。事~大小。~非如此。

 ⒋通"毋"。不,不要~往。

 ⒌

 无mó 1.见"南无"。
"银"字解释:银 

 (形声。从金,艮声。本义一种白色金属,通称银子)

 同本义 

 性的物质,在自然界中以自生式共生状态(如在脆银矿、辉银矿、淡红银矿、深红银矿和角银矿中)存在--元素符号ag

 钿头银篦。--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
 金银华美之服。--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
 银制的器物 

 银yín

 ⒈ 化学元素,金属,白色有光泽。符号ag。质柔软,富延伸性,是导热、导电的良好导体。在空气中不易氧化。可制硬币、器具等。

 ⒉[银子]旧时以银鋳成块状的一种货币。

 ⒊[银行]办理储蓄、放款、汇兑等业务的机构。

 ⒋像银的颜色~燕(〈喻〉银白色的飞机)。~河(天河)。
"三"字解释:三〈数〉

 (指事。本义数目。二加一的和)

 同本义 

 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从三数。--《说文》

 三,数名。--《广韵》

 二与一为三。--《庄子·齐物论》

 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--《老子》

 王三赐命。--《易·师》。荀注三者阳德成也。”

 结恨三泉。--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。注三者数之小终。”

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。--《易·需》

 纪之以三。--《国语·周语下》

 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--《战国策》

 又如三叉(三歧的道路);三木(古时套在犯人颈、手、足上的刑具);三节(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、三月三上巳节、九

 三sān

 ⒈数目字~个。~人行必有我师。

 ⒉多次再~叮嘱。~番五次。~思而行。~令五申。~复斯言。

 ⒊[三甲]〈古〉"殿试"中榜者(进士)的三个等级。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,分为三等即"三甲"。一甲,赐"进士及第";二甲,赐"进士出身";三甲,赐"同进士

 出身"。每甲各取有若干名,统称进士。元、明、清,殿试的中榜者,一甲只取有三名,二甲、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。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,第二名叫榜眼,第三名叫探花。

 三sàn 1.多次;再三。
"百"字解释:百 
 
 (会意。从一,从白。白”假借为百”。本义数词)
 
 十个十。一百,100 
 
 百,十十也。--《说文》
 
 律中百钟。--《淮南子·时则》
 
 虽人有百手,手有百指,不能指其一端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 
 又如百辆之迎(用隆重仪式迎娶新妇);百日(一百天;人死后的一百天,请僧道诵经或作道场);百户(一百户人家;统兵百人之官)
 
 概数。言其多,许多的,众多的 
 
 千禄百福。--《诗·大雅·假乐》
 
 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 
 猿则百叫无绝。--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
 
 又如百花争艳;百发百中。
"两"字解释:两 

 (会意。从一,兩平分。兩亦声。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)

 同本义 

 两,二十四铢为一两。--《说文》

 衡权…本起于黄钟之重。一龠容千二百黍,重十二铢,两之为两,二十四铢为两,十六两为斤。…两者,两黄钟律之重也。--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

 双。用于鞋娄 

 一两棕鞋八尺藤,广陵行遍又金陵。--唐·戴叔伦《忆原上人》

 匹(长四丈)

 归夫人鱼轩,重锦三十两。--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

 通辆”。车一乘 

 武王戎车三

 两(兩)liǎng

 ⒈数目字

 ①一般用在量词或"半、千、万、亿"等前面~支笔。~个条件。~半。~亿。在多位数中常是大数用"两",小数用"二"("两"和"二"也可通用)~万二千。(注意"两"

 和"二"的用法有所不同⑴有的数目字只能用"二"不能用"两",如一、二、三, 二十等中的"二";⑵小数和分数只能用"二"不能用"两",如零点二四(0.24),五分之二等;

 ⑶序数也只能用"二"不能用"两",如二姐,第二名等。)

 ②常用来称成双的或被认为成双的事物(用"两"不用"二")~对。~双。~可。~败俱伤。~极分化。~全其美。~袖清风。

 ③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,"两"和"二"可通用~斤(二斤)。但"二两"不能用成"两两"。

 ④新的度量衡单位前,一般用"两"~米。~吨。

 ⑤形容词前做状语,只能用"两"不能用"二"势不~立。

 ⒉〈表〉不定的数目(十以内的)等~天就走。

 ⒊重量单位一~等于十钱,十~等于一斤(旧制十六~为一斤)。

 两liàng 1.量词。用于车辆。 2.借指车。 3.容纳一辆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