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两头三面

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,两面糊弄,两头讨好。同两头白面”。

两头三面

读音(发音): liǎng tóu sān miàn

详细解释(意思):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,两面糊弄,两头讨好。同两头白面”。

出处(典故):

示例:

成语"两头三面"逐字解释

"两"字解释:两 

 (会意。从一,兩平分。兩亦声。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)

 同本义 

 两,二十四铢为一两。--《说文》

 衡权…本起于黄钟之重。一龠容千二百黍,重十二铢,两之为两,二十四铢为两,十六两为斤。…两者,两黄钟律之重也。--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

 双。用于鞋娄 

 一两棕鞋八尺藤,广陵行遍又金陵。--唐·戴叔伦《忆原上人》

 匹(长四丈)

 归夫人鱼轩,重锦三十两。--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

 通辆”。车一乘 

 武王戎车三

 两(兩)liǎng

 ⒈数目字

 ①一般用在量词或"半、千、万、亿"等前面~支笔。~个条件。~半。~亿。在多位数中常是大数用"两",小数用"二"("两"和"二"也可通用)~万二千。(注意"两"

 和"二"的用法有所不同⑴有的数目字只能用"二"不能用"两",如一、二、三, 二十等中的"二";⑵小数和分数只能用"二"不能用"两",如零点二四(0.24),五分之二等;

 ⑶序数也只能用"二"不能用"两",如二姐,第二名等。)

 ②常用来称成双的或被认为成双的事物(用"两"不用"二")~对。~双。~可。~败俱伤。~极分化。~全其美。~袖清风。

 ③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,"两"和"二"可通用~斤(二斤)。但"二两"不能用成"两两"。

 ④新的度量衡单位前,一般用"两"~米。~吨。

 ⑤形容词前做状语,只能用"两"不能用"二"势不~立。

 ⒉〈表〉不定的数目(十以内的)等~天就走。

 ⒊重量单位一~等于十钱,十~等于一斤(旧制十六~为一斤)。

 两liàng 1.量词。用于车辆。 2.借指车。 3.容纳一辆车。
"头"字解释:头〈名〉

 (形声。从页,豆声。页,人头。头在战国时期才出现,首出现较早。本义首)

 同本义 

 頭,首也。--《说文》

 苞头者,神所居。--《春秋·元命》

 头容直。--《礼记·玉藻》

 左头奉之。--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

 杀人者刎头。--《公羊传》注

 王购子头千金。--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

 将子头与剑来。

 系向牛头充炭直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
 举头望明月。--唐·李白《静夜思》

 低头思故乡。

 又如头直上(头顶上);光头(剃光的头;头上没有戴帽子);头大(形容遇到困难头昏脑胀的样子

 头(頭)tóu

 ⒈脑袋,人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体的最前部分~颅。特指头发梳~。

 ⒉物体的顶端、前端或事情的起点、终点山~。车~。有~有尾。一年到~。

 ⒊第一,开初的~号。~班。~等舱。~半月。

 ⒋以前,在前面的~三年。~里走的是她。

 ⒌为首的(多用于贬义)~领。~儿。把~。盗窃~子。

 ⒍方面他们几个是一~的。

 ⒎接近事到临~。

 ⒏物品的残存部分粉笔~。布~儿。

 ⒐量词。指牲畜、像头的、不定数量等五~猪。四~蒜。百来~。

 ⒑词尾(读轻声)石~。拳~。苦~儿。有看~。在上~。放外~。看后~。

 ⒒

 ⒓

 ⒔

 ⒕

 ①脑筋,理智或思想不要昏~昏脑。

 ②要领,门路这件事还没有摸着~脑。

 ③首领她是这儿的~脑。

 头tou 1.名词后缀。接于名词性词根之后。 2.名词后缀。接于动词词根之后。 3.名词后缀。接于形容词词根之后。 4.方位词后缀。
"三"字解释:三〈数〉

 (指事。本义数目。二加一的和)

 同本义 

 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从三数。--《说文》

 三,数名。--《广韵》

 二与一为三。--《庄子·齐物论》

 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--《老子》

 王三赐命。--《易·师》。荀注三者阳德成也。”

 结恨三泉。--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。注三者数之小终。”

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。--《易·需》

 纪之以三。--《国语·周语下》

 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--《战国策》

 又如三叉(三歧的道路);三木(古时套在犯人颈、手、足上的刑具);三节(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、三月三上巳节、九

 三sān

 ⒈数目字~个。~人行必有我师。

 ⒉多次再~叮嘱。~番五次。~思而行。~令五申。~复斯言。

 ⒊[三甲]〈古〉"殿试"中榜者(进士)的三个等级。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,分为三等即"三甲"。一甲,赐"进士及第";二甲,赐"进士出身";三甲,赐"同进士

 出身"。每甲各取有若干名,统称进士。元、明、清,殿试的中榜者,一甲只取有三名,二甲、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。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,第二名叫榜眼,第三名叫探花。

 三sàn 1.多次;再三。
"面"字解释:面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里面是目”字,外面表示面庞。面”,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。脸”是魏晋时期才出现,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,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”本义脸)

 同本义 

 面,颜前也。--《说文》

 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。--《周礼·撢人》

 私面私献。--《周礼·司仪》

 大辂在宾阶面。--《书·顾命》

 必唾其面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满面尘灰烟火色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
 女之靧面。--明·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

 椎髻仰面。--明·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
 又如面不厮睹(脸不对着看,表示生气);颜面(脸面;脸部;体

 面(靣)miàn

 ⒈脸,头的前部~孔。颜~。~不改色。

 ⒉直接接触,当着本人在场~谈。当~说。

 ⒊朝着,脸对着~向。~山而居。

 ⒋部位,方向前~。里~。右~。四~八方。~ ~俱到。

 ⒌东西的外表地~。鞋~子。被盖~儿。

 ⒍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,有长有宽没有厚~积。平~。

 ⒎量词三~旗帜。两~镜子。

 ⒏

 ①脸面,面子没有~目见人。

 ②相貌,脸的形状~目可憎。

 ③〈喻〉事物的景象状态~目一新。

 ⒐

 ①体面怕丢~子。

 ②情面秉公执法,不讲~子。

 ③东西的外表桌~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