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魏颗结草

表示受恩深重,竭力报效之意。

魏颗结草

读音(发音): wèi kē jié cǎo

详细解释(意思):表示受恩深重,竭力报效之意。

出处(典故): 春秋晋魏颗不从父以嬖妾殉葬之命而遣嫁之,后与秦将杜回战于辅氏,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,杜回踬而颠,故获之。夜梦之曰‘余,而所嫁妇人之父也……余是以报。’”见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。

示例:

第一个字为"魏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颗"的成语

成语"魏颗结草"逐字解释

"魏"字解释:魏 

 阙宫门的台观 

 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。--《周礼·太宰》

 魏阙之高。--《淮南子·本经》

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。--汉·班固《典引》

 又如象魏(古代宫门外的阙门);魏观(即魏阙、魏象)

 古国名 

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。姬姓。在今山西芮城县北。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,把它封给毕万

 战国七雄之一。开国君主魏文侯(名斯)是毕万后代,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。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。建都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

 韩魏闻之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
 不敢加兵

 魏wèi

 ⒈周代诸侯国名,战国时期七雄之一。在今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西部一带。

 ⒉朝代名

 ①三国(~、蜀、吴)之一,公元220-265年。第一代君主是曹丕。辖区在今黄河流域各省及淮河流域一带。

 ②北朝之一,北魏,公元386-534年。第一代君主是拓跋珪。另外有东魏(534-550年);西魏(535-557年)。

 魏wéi 1.独立貌。

 魏wēi 1.高大貌。
"颗"字解释:颗 

 (形声。从页,果声。从页”,表示与头有关。本义小头) 引申指颗粒状物 

 颗,小头也。--《说文》

 翠叶轻拢豆颗匀。--元好问《未开海棠》

 又如颗盐(俗称粒盐”。一种粗盐);颗子(方言。指小米)

 颗 

 多用于圆形或粒状物 

 北土通呼物一剆改为一颗。--《颜氏家训》。按,如米粒珠子皆是。

 如三颗黄豆;两颗绿豆

 颗kē量词。指圆形或粒状物一~红心。三~珠子。五~星。
"结"字解释:结 

 植物生长果实 

 结 

 坚硬;牢固 

 健壮 

 结 

 用绳、线、皮条等绾成的疙瘩 

 旧时向官府承担责任或承认了结的书面的字据 

 关键 

 诚信者,天下之结也。--《管子》

 被联结的状态 

 通髻”。总发,挽发而结之于顶 

 激楚之结,独秀先些。--《楚辞

 结jié

 ⒈系,编织,扎缚打~。~绳。~毛衣。张灯~彩。〈引〉问题所在处症~。又指编结成的东西活~←蝶~。

 ⒉聚,凝聚水已~冰。~晶体。

 ⒊合,联合~合。~社。~交。

 ⒋了毕,收束~业。~束。~账。

 ⒌作为保证的一种字据具~。

 ⒍搭,构建~庐在人境(庐房子。人境人间)。

 ⒎

 ⒏

 ⒐

 ①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排列搭配 文章~构。经济~构。

 ②建筑物上承担重力的构造砖木~构。

 ③内部构造组织~构。机器~构。

 ⒑

 ⒒

 ①植物长成所结的果实。

 ②事情的终了或发展到一定阶段那件事已有了~果。

 ③旧小说中指将人杀死~果了那厮的性命。

 ⒓

 ⒔见jiē。

 结jiē

 ⒈植物长果实或种子这棵梨树,今年刚~果。

 ⒉

 ①植物长果实或种子。

 ②坚固,牢靠这堵墙挺~实。

 ③健壮他虽老,但身体很~实。

 ⒊

 ⒋见jié。

 结成。"执雠"。

 ⑾ 朋友;至交。

 ⑿殷代的世家大族。

 ⒀通"墊"。陷下。姓。殷祖己之后迁于挚,分为挚执二姓。《随巢子》有执无鬼。

 结jì 1.发髻。
"草"字解释:草 

 (形声。从苃,早声。小篆苃,象两棵草形,是草的本字。今草”字系假借字,原是皂”的本字。《说文》草,草斗,栎实也”(栎实栎树的荚果,即皂角)。借为草木”之

 草”以后,则另造皂”字来代替。本义栎实)

 草本植物的总称 

 苃,百卉也。从二屮。会意。经传皆以草为之『书多以屮为之。--《说文》

 大草不生。--《吕氏春秋·任地》。注草,秽也。”

 草食者羶。--《吕氏春秋·本味》

 草苴比而不芳。--《楚辞·悲回风》。注生曰草。”

 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--唐·刘禹锡《陋室铭》

 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