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草木萧疏

萧疏冷落,稀稀落落。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。形容深秋景象。

草木萧疏

读音(发音): cǎo mù xiāo shū

详细解释(意思):萧疏冷落,稀稀落落。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。形容深秋景象。

出处(典故): 《晋祠》春日黄花满山,径幽香远;秋来草木萧疏,天高水清。”

示例:

成语"草木萧疏"逐字解释

"草"字解释:草 

 (形声。从苃,早声。小篆苃,象两棵草形,是草的本字。今草”字系假借字,原是皂”的本字。《说文》草,草斗,栎实也”(栎实栎树的荚果,即皂角)。借为草木”之

 草”以后,则另造皂”字来代替。本义栎实)

 草本植物的总称 

 苃,百卉也。从二屮。会意。经传皆以草为之『书多以屮为之。--《说文》

 大草不生。--《吕氏春秋·任地》。注草,秽也。”

 草食者羶。--《吕氏春秋·本味》

 草苴比而不芳。--《楚辞·悲回风》。注生曰草。”

 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--唐·刘禹锡《陋室铭》

 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
"木"字解释:木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。象树木形。上为枝叶,下为树根。木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从木”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。本义树木)

 同本义 

 木,冒也。冒地而生。东方之行,从草,下象其根。--《说文》

 五行,木之为言触也。阳气动跃,触地而出也。--《白虎通》

 木者,春生之性。农之本也。--《春秋繁露》

 一树十获者木也。--《管子·权修》

 庄子行于山中,见大木,枝叶盛茂。--《庄子·山木》

 舜之居深山之中,与木石居,与鹿豕游。--《孟子·尽心上》

 草木之花。--宋·周敦颐《爱莲说》

 鸟兽木石。--明·魏学洢《核舟

 木mù

 ⒈树栽植树~。封山育林,禁止伐~。

 ⒉指木料,砍下的成材的树~头。~材。

 ⒊用木料制成的~器家具。~牛流马。

 ⒋质朴,朴实此人~实。

 ⒌感觉不灵敏,失去知觉麻~。嘴唇发~。

 ⒍棺材寿~。行将就~。

 ⒎五行(金~水火土)之一。
"萧"字解释:萧 

 (形声。从苃,肃声。本义艾蒿)

 同本义 

 萧,艾蒿也。--《说文》

 萧萩。--《尔雅》。注即蒿。”

 共萧茅。--《周礼·甸师》

 彼采萧兮。--《诗·王风·采葛》

 又如萧艾(臭草名。比喻不肖或平凡无才);萧敷艾荣(比喻凡事委曲求全,以致飞黄腾达)

 古国名 

 楚子伐萧。--《左传》

 县名 

 姓

 萧君圭君玉(萧君圭,字君玉)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
 萧 

 萧条,冷落;荒凉 

 萧(蕭)

 ⒈〈古〉称香蒿,也叫"青蒿"。

 ⒉冷落,冷静~然。~索。

 ⒊

 ①冷落寂寞景象~条。

 ②停滞,萎缩经济~条。

 ⒋

 ①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秋风~瑟。

 ②冷落凄凉的样子。

 ⒌

 ⒍

 ⒎"萧"姓,俗写作"肖"。

 萧xiāo 1.蒿类植物的一种。即艾蒿。 2.萧条冷落;凄凉。 3.稀疏。 4.指萧斧。 5.见"萧森"。 6.见"萧然"。 7.通"肃"。参见"萧墙"﹑"萧斧"。 8.古国名。春秋

 时宋的附庸,子姓。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。公元前597年灭于楚◇仍为宋邑。 9.姓。
"疏"字解释:疏 

 (会意。疋”有通的意思。本义疏导,开通)

 同本义 

 疏,通也。--《说文》。疋者,破包足动也。孕则塞,生则通。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,俗字作痚,故汉疏广之后,隐其半为束氏。

 疏为川谷,以导其气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。注通也。”

 禹疏九河。--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
 疏为川渎、沟洫、陂池。--《柳宗元《天说》

 水之利害,自古而然。禹疏沟洫,随山浚川。--《史记·河渠书赞》

 又如疏决(疏浚;开通);疏漏(漏水);疏源(疏通水源);疏瀹(疏浚,疏通);疏辟(疏通开浚);疏涤(疏浚清理;疏通清除);疏治(疏通治理);疏凿(打通阻塞

 疏shū

 ⒈去掉阻塞,使畅通~通。~导。~河道。

 ⒉分,分散~队。~散。

 ⒊稀,不密稀~。~星。~落。

 ⒋不亲密~远。

 ⒌粗~食。

 ⒍粗心,不周密~忽。~漏。

 ⒎不熟悉生~。

 ⒏空虚,不实空~。才~学浅。

 ⒐注释古文并对前人的注释加以引申或说明~证。注~。

 ⒑分条陈述。旧时又指给皇帝的奏议奏~。

 疏shù 1.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。 2.奏章。 3.指上奏章。 4.指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。 5.引申为阐释。 6.指书信。 7.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祈祷文。 8.旧时募

 化用的簿册。 9.指捐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