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辱国殄民

使国家受辱,人民遭殃。同辱国殃民”。

辱国殄民

读音(发音): rǔ guó tiǎn mín

详细解释(意思):使国家受辱,人民遭殃。同辱国殃民”。

出处(典故):

示例:

第一个字为"辱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殄"的成语

成语"辱国殄民"逐字解释

"辱"字解释:辱 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是辰”下加脚(止)或加手(又,寸)的形象。①本义耕作。辰”是蜃”的本字,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。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”(遮??))。②引申

 义耻辱) 同引申义 

 辱,耻也。--《说文》

 恭近于礼,远耻辱也。--《论语·学而》

 心旷神怡,宠辱皆忘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
 衣食足而知荣辱。--《史记·货殖列传序》

 又如奇耻大辱;荣辱;羞辱;忍辱负重;蒙受屈膝之辱;辱害(耻辱和损害);辱残(受耻辱和残害)

 辱 

 使…受辱;侮辱 

 南辱于楚,寡人耻之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
 使于

 辱rǔ

 ⒈羞耻耻~。奇耻大~。

 ⒉使人丢脸~没。~命。侮~。屈~。不可~。

 ⒊谦词~承。~蒙。
"国"字解释:国 

 (会意。从囗”,表示疆域。从或(即国”)。或”亦兼表字音。本义邦国)

 周代,天子统治的是天下”,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” 

 国,邦也。--《说文》

 以佐王治邦国。--《周礼·太宰》。注大曰邦,小曰国。”

 方千里曰国畿,诅祝以叙国之信用,以资邦国之剂信。--《周礼·大司马》。注国谓王之国;邦国,谓诸侯国也。”

 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--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
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。--《论语·微子》

 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--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

 秦人开关延敌,九国之师,逡巡而不敢进。--汉·贾谊《

 国(國、囯)guó

 ⒈国家爱~。~营。建设祖~。

 ①它是一个或一些阶级压迫另外的阶级的工具,是暴力的机器。主要由军队、警察、法庭、监狱等组成。

 ②一个国家独有的占领区域。

 ⒉属于本国的~旗。~徽。~产品。

 ⒊地区北~风光。

 ⒋京城,首都~门。~都。

 ⒌〈古〉我国诸侯或王侯的封地楚~。齐~。秦~。

 ⒍

 ⒎

 ⒏

 ⒐
"殄"字解释:殄〈动〉

 (形声。剔解后的残骨。隶变人歹”。从歺”多与死亡有关。本义断绝;竭尽)

 同本义 

 殄,尽也。--《说文》

 余风未殄。--《书·毕命》

 邦国殄瘁。--《诗·大雅·瞻卬》

 败国尽民。--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

 丁殄地财。--《淮南子·本经》

 又如殄瘁(困穷;贫病);殄绝(灭绝);殄世(绝嗣)

 消灭 

 自王泽殄,风人辍采。--《文心雕龙·明诗》

 武殄暴逆。--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

 又如殄平(消灭);殄熄(消灭;息灭);殄灭(消灭;灭绝);殄夷(杀尽);殄歼(歼灭)

 昏迷 

 如殄靡(

 殄tiǎn

 ⒈消灭,灭绝暴~天物(任意糟蹋物品)。

 ⒉昏迷人~不悟(醒)。
"民"字解释:民 

 (指事。从古文之象。古文从母,取蕃育意。古代指黎民百姓,平民。与君、官对称)

 同本义 

 民,众萌也。从古文之象。--《说文》。按,古文从母。取蕃育也,上下众多意,指事。

 民,氓也。--《广雅》。按,土著者曰民,外来者曰氓。

 古者有四民,有士民,有商民,有农民,有工民。--《谷梁传·成公元年》

 夫民神之主也。--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

 无子曰兆民。诸侯曰万民。--《左传·闵公元年》

 黎民阻饥。--《书·舜典》

 民不适有居。--《书·盘庚上》

 哀我征夫,独为匪民。--《诗·小雅·何草不黄》

 民可使由之,

 民mín

 ⒈〈古〉指奴隶或没做官的众百姓。现指人民,即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基本成员拥政爱~。军~鱼水情。

 ⒉指人或人群~众。居~。~族。

 ⒊劳动大众的~歌。~间故事。

 ⒋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农~。渔~。盐~。

 ⒌非军事的~用。~航。

 ⒍通"苠" ~高粱。

 ⒎

 ①指人民有管理国家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加强~主和法制建设。

 ②根据大多数群众意愿处理问题的工作方式~主气氛。~主作风。办事~主。

 民mián 1.通"绵"。参见"民民"。 2.通"眠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