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煎豆摘瓜

比喻亲属相残。

煎豆摘瓜

读音(发音): jiān dòu zhāi guā

详细解释(意思):比喻亲属相残。

出处(典故): 煎豆,语出三国魏曹植《七步诗》煮豆燃豆萁……相煎何太急。”摘瓜,语出唐李贤《黄台瓜辞》三摘犹自可,摘绝抱蔓归。”

示例: 或兄弟争国,~,而建文之仁,金川门改为僧。★康有为《大同书》甲部第六章

第一个字为"煎"的成语

成语"煎豆摘瓜"逐字解释

"煎"字解释:煎 

 (形声。从火,前声。火”字写在下面时常变形成为四点。本义煎熬)

 同本义 

 煎,熬也。--《説文》

 煎,火干也。凡有汁而干谓之煎。--《方言七》

 帐下烹煎皆美人。--苏轼《豆粥》

 又如煎米(指熬粥);煎服(煎汁服下);煎盘(方言。平底锅);煎豆摘瓜(喻亲属相残)

 比喻折磨;使其痛苦 

 渐见愁煎迫。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
 逆以煎我怀。

 又如煎熬(比喻折磨);煎情(焦侓的心情)

 一种烹饪方法。锅里放油加热后,把食物放进去,使表面变成焦黄 

 手团作饼,膏油煎。--《齐民要术

 煎jiān

 ⒈熬煮~中药。

 ⒉将食物放在少量的热油里使熟~蛋。~饼。

 ⒊量词。熬药次数头~药。三~药。

 ⒋

 煎jiàn 1.用蜜或糖浸渍的果品。

 煎jiǎn 1.减损。
"豆"字解释:莣豆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形似高脚盘,或有盖『字部首之一,从豆”的字或与食器有关。或与豆类有关。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)

 同本义。形似高足盘,或有盖。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,盛行于商周时,多陶制,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◇世也作礼器 

 豆,古食肉器也。--《说文》

 卬盛于豆。--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

 又

 于豆于登。

 笾豆大房。--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

 木豆谓之豆,竹豆谓之笾,瓦豆谓之登。--《尔雅》

 食一豆肉,中人之食也。--《周礼·考工记》

 若所市于人者,将以实笾豆奉祭祀、供宾客乎?--明·刘

 豆 dòu

 ①古代盛食物的器具。形状像带高座的盘。

 ②豆类植物黄~、绿~。

 ③形状像豆粒的东西花生~、土~。

 ④姓。

 【豆豉(chǐ)食品。把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煮后发酵制成。分咸淡两种,可直接食用或与其他菜肴配制食用。淡豆豉可入药。

 【豆科】双子叶植物的一科。草本、木本都有,多为复叶,多蝶形花冠,雄蕊常10枚,荚果。约12000种,我国约1200种。本科植物,经济价值极大。如大豆、花生等。

 【豆蔻】

 ①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外形象芭蕉,花淡黄色。果实、种子都叫豆蔻。果实扁球形,种子有香味,都可入药。

 ②比喻处女、少女

 ②年华。

 【豆绿】像青豆似的绿色。

 【豆青】豆绿。
"摘"字解释:摘 

 (形声。小篆字形,从手,啻声。本义用手采下或取下)

 同本义 

 摘,摭果树实也。--《说文》

 摘,取也。--《广雅》

 一摘使瓜好,再摘令瓜稀。--《新唐书·承天皇帝传》

 以摘之。--三国魏·邯郸淳《笑林》

 摘而藏之。--明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种植部》

 又如摘胆剜心(形容杀人者的凶残);摘肩儿(摘下肩上的担子);摘青(谓果实等未成熟即采摘);摘瓜抱蔓(喻一扫而空);摘桃子(比喻坐享其成);摘棉花;摘苹果

 除去,去掉 

 过了三天再不去,叫人来摘门下瓦。--《儒林外史》

 又如把灯泡摘下来;摘帽(脱

 摘zhāi

 ⒈采取,取下~桃子。~棉花。~下电灯泡。

 ⒉选取~录。内容~要。

 ⒊指责,批评指~。

 ⒋借东~西借。

 摘tì 1.发,开发。 2.揭发。 3.扰乱。 4.用手指拨弄弦索乐器。 5.剔,挑。

 摘zhì 1.即搔头。妇女首饰的一种。
"瓜"字解释:瓜 

 (象形。小篆字形,两边象瓜蔓,中间是果实,是藤上结瓜的形象。从瓜”的字,多与瓜果有关。草木蔓生植物名。种类很多,果实也称瓜)

 同本义 

 七月食瓜,八月断(摘下)壶(葫芦)。--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

 大曰瓜,小曰瓞,瓜之近本初生者常小。--《诗经集注》

 绵绵瓜瓞。--《诗·大雅·绵》

 又如瓜田(种瓜的田);瓜润(瓜受到灌溉后,长得更为丰美);瓜练(冬瓜的瓤);瓜瓤(瓜肉)

 指形状如瓜的饰物、仪仗、兵器之类的器物 

 瓜guā

 ⒈葫芦科植物。蔓生,叶掌状。果实可吃或供药用。有冬~。黄~。南~。西~。甜~等多种。

 ⒉

 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