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北鄙之声

指殷纣时的音乐◇世视为亡国之声。

北鄙之声

读音(发音): bēi bǐ zhī shēng

详细解释(意思):指殷纣时的音乐◇世视为亡国之声。

出处(典故): 见北鄙之音”。

示例: 纣为~,其废也忽焉,至今王公以为笑。★汉刘向《说苑·修文》

第二个字为"鄙"的成语

成语"北鄙之声"逐字解释

"北"字解释:北 
 
 方位名。与南”相对 
 
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,故以背为南北之北。--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
 
 万物负阴而抱阳。--《老子》。王力按,山北为阴,山南为阳,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。
 
 然则北通巫峡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 
 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。--宋·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 
 沛公北向坐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 
 又北向。--明·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
 
 又如正北;西北;东北;北邙(即氓山。在河南洛阳市北。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。泛指墓地);北闱(清代在顺天(今北京)的乡试称北闱”,在江宁(今南京)的乡试称南闱”。
"鄙"字解释:鄙 

 (形声。从邑,啚)声。本义五百家(周代户口单位))

 同本义 

 鄙,五酂为鄙。--《说文》

 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,四里为酂,五酂为鄙,五鄙为县,五县为遂。--《周礼·遂人》

 县都之治。--《周礼·宰夫》。注五百家为鄙。”

 以八卿治都鄙。--《周礼·太宰》。注都之所居曰鄙。都鄙距国五百里,为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。”

 命司徒,循行县鄙。--《吕氏春秋》。高诱注鄙,五百家也。”

 采邑;小邑 

 辩其邦国都鄙。--《周书·职方》。注邑曰鄙。”

 四鄙入保。--《礼记·月令

 鄙 bǐ

 ①粗俗;低下;下流卑~。

 ②谦辞。旧时用于自称~人。

 ③轻视;瞧不起~视。

 ④边远的地方边~。

 【鄙薄】

 ①轻视;瞧不起。

 ②浅陋微薄(多用做谦辞)。

 【鄙俚】粗野。

 【鄙吝】

 ①鄙俗。

 ②过于吝啬。

 【鄙陋】学识浅薄~无知。

 【鄙弃】轻视;厌恶。

 【鄙人】谦辞。旧时用做自称~才疏学浅。

 【鄙夷】轻视;瞧不起用~的目光看着他。
"之"字解释:之 

 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
 同本义 

 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
 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
 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

 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
 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
 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
 之zhī

 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
 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
 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
 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
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
 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
"声"字解释:声 

 (形声。从耳,殸声。殸”是古乐器磬”的本字,耳”表示听。本义声音;声响)

 同本义 

 声,音也。--《说文》

 感于物而动,故形于声。--《礼记·乐记》

 声依永律和声。--《虞书》

 凡声阳也。--《礼记·郊特牲》

 苍蝇之声。--《诗·齐风·鸡鸣》

 有闻无声。--《诗·小雅·车攻》

 闻水声,如鸣佩环,心乐之。--柳宗元《永州八记》

 寻声暗问弹者谁?琵琶声停欲语迟。--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
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,管龠之音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

 又如声叉(声音不正常);声嘶(声音破哑);声如洪钟

 声(聲)shēng

 ⒈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~波。~音。说话~。金石之~。

 ⒉名誉,名望名~。~誉。~价。~望。~威。

 ⒊宣称,说出,扬言~称。~明。~张。~罪致讨。~东击西。

 ⒋量词大喊三~。

 ⒌

 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