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遵而不失
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。
遵而不失
读音(发音): zūn ér bù shī
详细解释(意思):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。
出处(典故): 《隋书·炀帝纪上》朕肃膺宝历,纂临万邦,遵而不失,心奉先志。”
示例: 无
遵而不失成语接龙
成语"遵而不失"逐字解释
"遵"字解释:遵 (形声。从辵,尊声。本义顺着,沿着) 同本义 遵,循也。--《说文》 遵大路兮。--《诗·郑风·遵大路》 女执懿筐,遵彼微行。--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 遵四时以叹逝,瞻万物而思纷。--陆机《文赋》 遵江夏以流亡。--屈原《九章》 又如遵依(遵照);遵巡(顺着;沿着);遵序(依次,顺着次序);遵时(顺应时势);遵海(沿着海岸);遵陆(沿着陆路) 遵
"而"字解释:而 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胡须形。上面的一”表示鼻端,|”表示人中;下面分内外两层,外层象两腮的胡子,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。而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颊毛) 同本 义 而,颊毛也。--《说文》 而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,可连接词、短语和分句,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 而 ér ①〈古〉你;你的余知~无罪也。(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)、必欲烹~翁。(《史记·项羽本记》) ②表示并列、转折、顺接等国富~兵强、知一~不知二。 而néng 1.能够。 2.能力,才能。 3.安定。
"不"字解释:不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失"字解释:失 (形声。从手,乙声。表示从手中丢失。小篆字形。本义失掉;丢失) 同本义 失,纵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。” 失得勿恤。--《易·晋》 故人情不失。--《礼记·礼运》。注犹去也。” 君子不失足于人。--《礼记·表记》。注失其容止之节也。” 掌国中失之事。--《周礼·师氏》。注失,失礼者也。” 塞翁失马,今未足悲。--魏泰《东轩笔录》 失道者寡助。--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。--《资治通鉴》 此之谓失其本心。--《孟子·告子上》 又如失状(丢失财物的清单);失 失shī ⒈丢,掉丢~。遗~。~掉。~物招领。 ⒉疏忽,错过,过错~手。~策。~言。过~。 ⒊耽误,错过,未达目的~期。~机。~望。~意。 ⒋违背,背弃~礼。~信。~约。 ⒌找不着~踪。迷~。 ⒍改变常态~声。~色。 ⒎发生意外~火。~事。 ⒏ ⒐ ①被打败。 ②工作、计划或希望未达到预定的目标。 ⒑ ⒒ ①疏忽,不留神。 ②精神不正常或精神不振。 ⒓ ①失去平衡或调节。 ②身体没有得到适当的调养。 失yì 1.通"逸"。奔跑。 2.通"逸"。逃走。 3.通"逸"。隐遁。 4.通"佚"。放荡;淫佚。 5.通"佚"。安闲,安乐。 6.通"佚"。轻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