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不伏烧埋

伏屈服;烧埋烧埋银钱,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。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。

不伏烧埋

读音(发音): bù fú shāo mái

详细解释(意思):伏屈服;烧埋烧埋银钱,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。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。

出处(典故): 元·康进之《地逵负棘》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烧埋,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来。”

示例: 我又不敢当厅抵赖,恰待分说,又道咱家~。★《元曲选·争报恩》二

第四个字为"埋"的成语

成语"不伏烧埋"逐字解释

"不"字解释:不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

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
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

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伏"字解释:伏〈动〉

 (会意。从人,从犬。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。本义俯伏;趴下)

 同本义 

 伏,司也。--《说文》

 伏瘞亦如之。--《周礼·犬人》。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。”

 伏,覆也。--《释名·释姿容》

 寝毋伏。--《礼记·曲礼上》

 雌鸡伏子。--《汉书·五行志中之上》

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。--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

 一府中皆漝伏,莫敢起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庑下一生伏案卧。--清·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

 及敌枪再击,寨中人又鹜伏矣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
 又如伏尸(倒在地上的尸体,多

 伏 fú

 ⒈趴,脸面向下,身体前屈~地。~案。

 ⒉隐藏,隐匿埋~。潜~。两侧~兵。打~击战。

 ⒊屈服,认错或认罚~输。~判。~诛。

 ⒋低下去时起时~。此起彼~。

 ⒌〈古〉通"服"。敬佩~其为人。

 ⒍

 【伏特】简称"伏"。电动势、电位差、电压的单位,代号v。

 ⒎

 【伏日】通常是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后十天止。这一段时间,每十天为一伏,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统称三伏,是我国每年最热的时期。故有"热在三

 伏"的说法。

 伏fù 1.指禽鸟孵卵。 2.量词。用作时间单位。
"烧"字解释:烧 

 (形声。从火,尧声。本义使物着火)

 同本义 

 烧,爇也。--《说文》

 雏烧。--《礼记·内则》。注烧烟,于火中也。”

 齐之北泽烧火。--《管子·轻重甲》。注猎而行火曰烧。”

 卖炭翁,伐薪烧炭南山中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
 烧尽北船,延及岸上营落。--《资治通鉴》

 又如干柴好烧;他把衣服烧了一个洞;烧葬(烧焚祭品);烧丹炼汞(道家用朱砂水银等物炼成金丹以求长生不老);烧糊了卷子(喻外貌丑陋);烧埋钱(烧化埋葬死人的费用);烧冷灶

 (敷衍不得时的人);烧利市(商人在开始营业时烧纸祭献福神);烧琴煮鹤(比喻糟蹋美

 烧(燒)shāo

 ⒈使物体着火~ 火。燃~。

 ⒉用热能使物体受热起变化~瓦。~饭。~汤。

 ⒊烹饪方法之一炒煎~炸。蘑芋~鸭子。

 ⒋发热,体温升高发~。高~。~退了。

 ⒌用肥过多,致使植物枯萎、死亡~了秧蔸。

 烧shào 1.放火烧野草以肥田。 2.泛指野火。 3.指彩霞。
"埋"字解释:埋 

 (形声.从土,里声.字本作薶”,甲骨文字形,象在坑中埋狗的形象,是向地神祭献的活动。本义藏入土中)

 同本义 

 祭器敝则埋之,龟筴敝则埋之,牲死则埋之。--《礼记·曲礼上》

 生女犹得嫁比邻,生男埋没随百草。--杜甫《兵车行》

 我死谁埋。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
 毁其盆,悉埋于地。--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

 又如埋地雷;埋玉(比喻英才或美女之死);埋书(把盟书埋在地下。古代盟誓时的一种礼仪);埋狱(埋没在监狱屋基下的宝剑。比喻埋没人才)

 古代特指简陋不依礼制而落葬。也泛指葬埋 

 葬不如礼曰

 埋mái

 ⒈将东西放在坑里用土盖上~藏。~地雷。

 ⒉隐藏隐姓~名。

 ⒊特指葬~忠骨。

 ⒋

 ①掩埋这儿的草地,已被流沙~没了。

 ②使人才、功绩、作用等显露不出来~没人才。

 ⒌

 ①在敌人将要经过的地方秘密布置兵力,准备突然袭击。

 ②潜伏他是~伏的特务。

 ⒍

 埋mán

 ⒈

 ⒉见maij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