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雉伏鼠窜

指恐惧地躲藏,惊慌地逃窜。

雉伏鼠窜

读音(发音): zhì fú shǔ cuàn

详细解释(意思):指恐惧地躲藏,惊慌地逃窜。

出处(典故): 明·李东阳《西北备边事宜状》朝廷命将出师,天威所至,雉伏鼠窜,无有遗者。”

示例:

雉伏鼠窜成语接龙

第一个字为"雉"的成语

成语"雉伏鼠窜"逐字解释

"雉"字解释:雉 

 (形声。从隹,矢声。隹,短尾鸟的总称。本义野鸡)

 同本义 

 雉有十四种。--《说文》

 雉者,野鸟。--《尚书大传》

 雉,耿介之鸟也。--《韩诗章句》

 离为雉。--《易·说卦》

 凡挚士雉谓其守介节。交有时,别有伦也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
 雄雉于飞。--《诗·邶风·雄雉》

 无雉兔鲋鱼。--《墨子·公输》

 又如雉尾扇(野鸡尾部羽毛制作的扇子。亦为仪仗之一);雉尾(皇帝坐朝时左右侍从所执的用野鸡尾羽制的扇障);雉经(吊死;上吊)

 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 

 五楮而

 雉zhì

 ⒈俗称"野鸡",已少见,要保护,禁止猎杀。现已能人工饲养。雄的尾长,羽毛鲜艳美丽。雌的尾短,羽毛黄褐色,体较小。善走而不能久飞。肉可吃,羽毛可作装饰品。

 ⒉〈古〉计算城墙面积,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。〈引〉城墙楼~。

 雉kǎi 1.见"砯雉"。
"伏"字解释:伏〈动〉

 (会意。从人,从犬。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。本义俯伏;趴下)

 同本义 

 伏,司也。--《说文》

 伏瘞亦如之。--《周礼·犬人》。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。”

 伏,覆也。--《释名·释姿容》

 寝毋伏。--《礼记·曲礼上》

 雌鸡伏子。--《汉书·五行志中之上》

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。--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

 一府中皆漝伏,莫敢起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庑下一生伏案卧。--清·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

 及敌枪再击,寨中人又鹜伏矣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
 又如伏尸(倒在地上的尸体,多

 伏 fú

 ⒈趴,脸面向下,身体前屈~地。~案。

 ⒉隐藏,隐匿埋~。潜~。两侧~兵。打~击战。

 ⒊屈服,认错或认罚~输。~判。~诛。

 ⒋低下去时起时~。此起彼~。

 ⒌〈古〉通"服"。敬佩~其为人。

 ⒍

 【伏特】简称"伏"。电动势、电位差、电压的单位,代号v。

 ⒎

 【伏日】通常是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后十天止。这一段时间,每十天为一伏,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统称三伏,是我国每年最热的时期。故有"热在三

 伏"的说法。

 伏fù 1.指禽鸟孵卵。 2.量词。用作时间单位。
"鼠"字解释:鼠 

 (象形。头部象锐利的鼠牙,下象足、脊背、尾巴形。本义老鼠)

 同本义 

 鼠,穴虫之总名也。--《说文》

 谁谓鼠无牙?--《诗·召南·行露》

 鼠小虫,性盗窃。--《汉书·五行志》

 鼠者,人之所薰也。--《说苑·善说》

 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。”--汉·贾谊《陈政事疏》

 逆夷各狐凭鼠伏。--《三元里人民抗英》

 又如鼠窜而狼忙(形容逃窜得匆忙狼狈);鼠牙雀角(比喻强暴侵凌,引起争讼);鼠盗蜂起(封建统治阶级对小股农民起义的污蔑);鼠腹蜗肠(形容器量狭小);鼠市(一种戏鼠的器具

 );鼠布(以鼠毛制成的布);鼠裘(用鼠皮

 鼠。伢yá〈方〉小孩子~儿。~子。

 鼠shǔ通称"老鼠",俗称"耗子"。一般体小,尾巴长,毛褐色或黑色。门齿发达,常咬衣物。偷吃食物,又能传播鼠疫等疾病灭~。~窃狗盗(指小偷小盗)。
"窜"字解释:窜 

 (会意。从鼠,从穴。老鼠在洞穴里,表示隐匿”、逃窜”。简化为窜”,形声,从穴,串声。本义躲藏)

 同本义 

 奔逃 

 又如逃窜(逃跑流窜);窜亡(逃亡;逃跑);窜走(逃跑;潜逃。奔走;乱跑)

 放逐 

 删改 

 羼杂;混入 

 骚扰 

 窜 cuàn

 ①胡乱跑(用于匪徒、敌军、兽类)抱头鼠~。

 ②放逐;驱逐;贬官。

 ③改动(文字);删改点~。

 【窜改】改动(成语、文件、古书等)。

 【窜红】走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