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

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,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、酝酿的。

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

读音(发音): bīng dòng sān chǐ,fēi yī rì zhī hán

详细解释(意思):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,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、酝酿的。

出处(典故): 高阳《胭脂井》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,大局坏到如此,也不是一个人,两个人的错。”

示例:

第二个字为"冻"的成语

第五个字为"非"的成语

第九个字为"寒"的成语

成语"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"逐字解释

"冰"字解释:冰 

 (会意。从仌,从水。金文作仌”。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,体积增大,表面上涨(上拱)形。《说文》冻也,象水凝之形”。小篆繁化,增加水”变成。从仌”从水”

 的会意字,于是仌”就专用作部首。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)

 同本义 

 冰,水坚也。--《说文》

 履霜坚冰至。--《易·坤》

 迨冰未泮。--《诗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

 冰者,阴之盛而水滞者也。--《汉书·五行志》

 冰,水为之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
 冰解而冻释。--《管子·五行》

 公徒释甲,执冰而踞。--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

 又如冰扳(冰镇);冰麝(冰片与
"冻"字解释:冻 

 (形声。从仌,东声。本义结冰)

 同本义 

 冻,仌也。--《说文》

 壮冰曰冻。--《风俗通》

 水始冰,地始冻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
 风掣红旗冻不翻。--唐·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
 又如冻柱(冻住);冻浦(结了冰的河川)

 受冻;感到寒冷 

 夜冻寒。--《管子·五辅》

 人马冻死者相望。--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
 又如冻草(使草受冻);冻树(寒霜凝结在树木上);冻笔(因寒冷而冻结的毛笔)

 冻 

 厚冰 

 冰解而冻释。--《管子·五行》

 又如冻合(冰封);冻冻(冰);冻轮(冰轮);冻雪(冰雪)

 汁液或其他含

 冻 dòng

 ①(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)遇冷凝结~肉。

 ②汤汁类凝结成半固体肉~。

 ③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脚~了。

 【冻土】指温度在0℃以下,因冻结而含冰的各种土石层。按保持时间可分为暂时性冻土、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。多年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约占陆地面积的1/4,主要分布在苏

 联和加拿大。

 冻dōng 1.见"冻雨"﹑"冻冻"。
"三"字解释:三〈数〉

 (指事。本义数目。二加一的和)

 同本义 

 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从三数。--《说文》

 三,数名。--《广韵》

 二与一为三。--《庄子·齐物论》

 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--《老子》

 王三赐命。--《易·师》。荀注三者阳德成也。”

 结恨三泉。--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。注三者数之小终。”

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。--《易·需》

 纪之以三。--《国语·周语下》

 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--《战国策》

 又如三叉(三歧的道路);三木(古时套在犯人颈、手、足上的刑具);三节(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、三月三上巳节、九

 三sān

 ⒈数目字~个。~人行必有我师。

 ⒉多次再~叮嘱。~番五次。~思而行。~令五申。~复斯言。

 ⒊[三甲]〈古〉"殿试"中榜者(进士)的三个等级。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,分为三等即"三甲"。一甲,赐"进士及第";二甲,赐"进士出身";三甲,赐"同进士

 出身"。每甲各取有若干名,统称进士。元、明、清,殿试的中榜者,一甲只取有三名,二甲、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。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,第二名叫榜眼,第三名叫探花。

 三sàn 1.多次;再三。
"尺"字解释:尺  chi

 (指事。小篆,从尸,从乙。尸”象人卧的形象。乙”是个标识,周制寸、咫、尺、仞、寻、常诸度,皆以人之体为法。本义十寸)

 同本义,量词。长度单位 

 尺,十寸也。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。十寸为尺,所以指斥规榘事也。--《说文》

 按,古代长度单位。各代制度不一。如尺一(尺一板、尺一书、尺一牍、尺一诏等都是指诏书。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,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”。尺一”又指书信)

 

 尺 chě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'2'。参看

 【工尺】。又见chǐ。

 尺 chǐ

 ①长度单位。

 ②市尺合1/3米。

 ③泛指量长度和画图的器具丁字~。

 ④像尺的东西。计算~。又见chē。

 【尺八】古代竹制管乐器。管长一尺八寸,故名。有六指孔,另一孔蒙竹膜,竖吹。宋代后不用。今仍流行于日本,形制稍异。

 【尺带珠丹】(697-754)吐蕃赞普。在位期间,国力强盛,曾向唐求婚和亲,唐中宗以养女金城公主远嫁吐蕃。730年,与唐会盟,734年分界立碑,约以互不侵犯。

 【尺牍】文体名称。即书信。牍古代书写用的木简。作书信用的木简约长一尺。

 【尺短寸长】(由于应用在不同的地方)一尺也有显短的时候,一寸也有显长的时候。比喻每个人或各种事物都有长处也有短处。

 【尺规】直尺和圆规的统称。

 【尺规作图】以直尺和圆规为工具,按照作图公法所允许的范围加以有限次组合而完成的作图方法。

 尺chě

 ⒈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,相当于简谱的"2"。

 尺chǐ

 ⒈长度单位。市尺一~为十寸,十~为一丈。三市~为一米。

 ⒉量长短的器具竹~。钢~。

 ⒊一种制图用具放大~。丁字~。

 ⒋像尺的东西仿~。镇~(压纸用)。

 ⒌中医切脉部位之一脉三部,寸关~。

 ⒍

 ⒎

 ⒏

 ⒐
"非"字解释:非〈动〉

 (指事。金文作兆”,像飞”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,双翅相背,表示违背。本义违背;不合)

 同本义 

 非,违也。从飛,下翅取其相背也。--《说文》

 非刀匕是共。--《礼记·檀弓》。皇氏注不也。”

 非礼也。--《礼记·礼运》。注犹失也。”

 傲主人,非礼也;以贵骄人,非道也。--《世说新语·简傲》

 又如非常异义(违背经文正义的异说);非度(违反法度);非道(不合道义);非德(不合道德;违背道德);非理(不合常理;违背情理)

 责怪;非难;反对 

 私田稼不善则

 非 fēi

 ⒈不, 不是,不对,越出,不合理。跟"是"相对~但。~驴~马。谁是谁~。~法行为。是~不乱,则国家治。

 ⒉反对,不以为然~议。~笑(讥笑)。

 【非难】责怪,指责。

 ⒊跟"不"配用,〈表〉必须,一定(有时也没有"不"字)~学不行。~走不可。他~要去。担此重任,~她莫属。

 ⒋指非洲。

 ⒌

 【非常】

 ①特别的,不寻常的~常事件。~常可靠。

 ②很,十分~常认真。~常快乐。

 非fěi 1.诽谤。
"一"字解释:一 

 (指事。一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数词。大写作壹”。最小的正整数。常用以表示人或事、物的最少数量)

 同本义 

 一,惟初太始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--《说文》

 一也者,万物之本也。--《淮南子·诠言》

 抱一而天下试。--《老子》

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。--《书·君奭》。传天子也。”

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
 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。(公元九二年六月,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,杀死大臣郭崇韬,时谣言纷起,人心惶惶。屯驻在贝州(现河北省清河县)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

 一yī

 ⒈数目字。整数中最小的数~龙~猪。

 ⒉纯,专~心~意。用心~也。

 ⒊相同,同样~致。~模~样。

 ⒋全,满~如既往。~网打尽。~身是胆。

 ⒌又,其它,另外昆明市~名春城。

 ⒍用在重叠动词的中间,〈表〉稍微,短暂试~试。望~望。停~停。

 ⒎跟"就"呼应。

 ①〈表〉每逢~想到要回祖国,就归心似箭。

 ②〈表〉两事的时间紧接着~教就懂。~学就会。

 ⒏〈古〉副词。乃,竟~至此乎!

 ⒐〈古〉副词。

 ⒑〈古〉副词。一旦,一经~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

 ⒒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,相当于简谱的低音"7"。

 ⒓

 ①特定~定的阶级。

 ②相当工作上取得了~定的成绩。

 ③规定,确定按~定的规章办事。

 ④必然共产主义~定会实现。

 ⒔

 ⒕

 ⒖
"日"字解释:日 

 (象形。甲骨文和小篆字形。象太阳形。轮廓象太阳的圆形,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。本义太阳)

 同本义 

 日,太阳之精也。从囗一,象形。--《说文》

 离为日,为火。--《易·说卦》

 以土圭之法,正日景求地中。--《周礼·大司徒》

 天无二日,太阳也。--《孟子》

 日初出,大如车盖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
 又如日冠(太阳上方的光体);日昃(日斜,日过中午);日昫儿(太阳;日光);日月交食(对头;互相争斗);日头搁山(太阳落山);日头趖西(太阳偏西);日居月诸(日落月出,一天又一

 天)

 白天,白昼 

 夏之日。--《诗·唐风·葛生

 日rì

 ⒈太阳~出。~落。

 ⒉白天,跟"夜"相对夜以继~。

 ⒊天,一昼夜今~。明~。〈引〉某一天生~。纪念~。

 ⒋〈表〉一段时间夏~。昔~。来~方长。

 ⒌

 ⒍

 ⒎

 ⒏

 ①天这些~子太忙。

 ②生活~子会越来越好。

 ③指某一天今天是她过生的~子。
"之"字解释:之 

 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
 同本义 

 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
 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
 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

 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
 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
 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
 之zhī

 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
 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
 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
 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
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
 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
"寒"字解释:寒〈形〉

 (会意。金文外面是宀”,即房屋;中间是人”;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”,表示很多;下面两横表示冰”‘冷是一种感觉,人们虽能感觉到,但是却看不见。于是古人就

 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,人踡曲在室内,以草避寒,表示天气很冷。本义冷,寒冷)

 同本义 

 寒,冻也。--《说文》

 凉是冷之始,寒是冷之极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注

 乾为寒。--《易·说卦》

 若不可寻也,亦可寒也。--《左传·哀公十二年》

 以享司寒。--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

 北方曰寒风。--《吕氏春秋·有始》

 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--《论语·

 寒hán

 ⒈冷,凉~冷。数九~天。防~大衣。

 ⒉贫困贫~,清~。旧时谦词~门。~舍。

 ⒊中医学指体外的一种致病因素~邪。风~。

 ⒋

 ⒌

 ⒍

 ⒎

 ⒏

 ①丑陋,难看。

 ②丢脸真~碜。

 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