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三豕涉河

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。

三豕涉河

读音(发音): sān shǐ shè hé

详细解释(意思):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吕氏春秋·察传》子夏之晋,过卫,有读史记者曰‘晋师三豕涉河。’子夏曰‘非也,是己亥也。夫己与三相近,豕与亥相似。’至于晋而问之,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。”

示例:

第二个字为"豕"的成语

成语"三豕涉河"逐字解释

"三"字解释:三〈数〉

 (指事。本义数目。二加一的和)

 同本义 

 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从三数。--《说文》

 三,数名。--《广韵》

 二与一为三。--《庄子·齐物论》

 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--《老子》

 王三赐命。--《易·师》。荀注三者阳德成也。”

 结恨三泉。--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。注三者数之小终。”

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。--《易·需》

 纪之以三。--《国语·周语下》

 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--《战国策》

 又如三叉(三歧的道路);三木(古时套在犯人颈、手、足上的刑具);三节(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、三月三上巳节、九

 三sān

 ⒈数目字~个。~人行必有我师。

 ⒉多次再~叮嘱。~番五次。~思而行。~令五申。~复斯言。

 ⒊[三甲]〈古〉"殿试"中榜者(进士)的三个等级。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,分为三等即"三甲"。一甲,赐"进士及第";二甲,赐"进士出身";三甲,赐"同进士

 出身"。每甲各取有若干名,统称进士。元、明、清,殿试的中榜者,一甲只取有三名,二甲、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。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,第二名叫榜眼,第三名叫探花。

 三sàn 1.多次;再三。
"豕"字解释:豕shǐ猪~突(突冲撞)狼奔(〈喻〉坏人到处乱闯,任意破坏)。
"涉"字解释:涉〈动〉

 (会意。从水步。甲骨文字形。中间是水,两边两只脚,象涉水之形。本义趟水过河)

 同本义 

 涉,徒行瀢水也。--《说文》

 冯河,徒涉也。--《尔雅》。注无舟而渡水曰徒涉。”

 繇膝以上为涉。--《释水》

 过度谓之涉济。--《方言七》

 送子涉淇。--《诗·卫风·氓》

 澭水暴益,荆人弗知,循表而夜涉,溺死者千有余人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
 又如涉水登山(涉渡溪水并攀登山岭);涉浅(徒步趟过浅水);涉厉(涉水。厉,连衣涉水);跋山涉水

 泛指渡水 

 楚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于水。--《吕氏春

 涉shè

 ⒈步行渡水~水。

 ⒉经历~世。~险。

 ⒊牵连,关连牵~。~及。

 ⒋动,着~笔。

 ⒌阅览博~群书。

 ⒍到,进入~达此地。

 涉dié 1.血流貌。参见"涉血"。
"河"字解释:河〈名〉

 (形声。从水,可声。本义黄河)

 同本义 

 河,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,发原注海。--《说文》

 导河积石。--《书·禹贡》

 河阳之北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
 三豕涉河。--《吕氏春秋·慎行论》

 又如河堧(黄河河边之地);河湟(黄河与湟水);河朔(泛指黄河北岸的地方);河洛(黄河与洛水);河堑(黄河沿岸的壕沟)

 河流的通称 

 南方无河也,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。--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注

 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--杜甫《春望》

 韩信钓河曲。--《后汉书·郦炎传》

 散作满河星。╠

 河hé

 ⒈水道的通称~流。运~。

 ⒉特指黄河~西。~套。江(长江)淮~汉(汉汉水)。

 ⒊

 ⒋

 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