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静观默察

不动声色,仔细观察。

静观默察

读音(发音): jìng guān mò chá

详细解释(意思):不动声色,仔细观察。

出处(典故):

示例: 例如画家的画人物,也是~,烂熟于心,然后凝神结想,一挥而就。(鲁迅《且介亭杂文末编·出关”的关”》)

成语"静观默察"逐字解释

"静"字解释:静 

 (形声。从青,争声。本义彩色分布适当)

 安静;宁静 

 静言思之。--《诗·邶风·柏舟》

 宵静女德,以伏蛊慝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

 本朝不静。--《吕氏春秋·音律》

 静乃明几。--《吕氏春秋·审分》

 莫不静好。--《诗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

 清和肃穆,莫不静畅。--晋·支遁《八关斋会诗序》

 又如静雅(安静);静鞭(帝王仪仗的一种,鞭形,振之作响,令人肃静。也叫鸣鞭”);静办处(安静的地方)

 静止,物体不运动(跟动”相反) 

 怒则动,动则手足不静。--《淮南子·本经》

 树欲静

 静jìng

 ⒈停止的,跟"动"相对~止。树欲~而风不止。

 ⒉没有声响安~。平~。清~。寂~。~悄悄。

 ⒊安详平心~气。

 ⒋〈古〉通"净"。清洁。

 ⒌
"观"字解释:观 

 (形声。从见,雚声。本义仔细看)

 同本义

 观,谛视也。--《说文》

 观,视也。--《广雅·释诂一》

 观者如市。--《庄子·人间世》

 观于大海。--《庄子·秋水》

 曹共公闻其骈胁,欲观其裸;浴,薄而观之。--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

 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。--《易·系辞下》

 吴王从台上观,见且斩爱姬,大骇。--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

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。--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

 启窗而观,雕栏相望焉。--明·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
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。--宋·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 又如观觑(

 观(觀)guān

 ⒈看~看。~赏。登楼~望。袖手旁~。

 ⒉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世界~。正确的~点。她很乐~。

 ⒊看到的景物和景象美~。奇~。

 观(觀)guàn

 ⒈道教的庙宇纯阳~(纯阳传说中的吕洞宾)。

 ⒉楼台之类台~。
"默"字解释:默 

 (形声。从犬,黑声。本义狗突然窜出追人)

 闭口不说话 

 恭默思道。--《书·说命》

 默而识之。--《论语》

 或默或语。--《易·系辞》

 三年默以思道。--《国语·楚语》

 我不欲战而能默。--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

 默坐低双眉。--白居易《移家入新宅》

 又如默然不语(静默而不作声);默默无言(沉默不语)

 幽静 

 默顺风以偃仰兮。--《楚辞·惜贤》。注寂也。”

 通墨”。不廉洁,贪污 

 贪以败官为默,杀人不忌为贼。--《孔子家语·正论》

 默 

 默写 

 默、嘿mò不说话,不出声~想。~写。~ ~无闻。~认(心里承认)。 "嘿"另见hēi。
"察"字解释:察 

 (形声。从宀,祭声。本义观察;仔细看)

 同本义 

 察,复审也。--《说文》

 览察草木。--《楚辞·离骚》

 纤微皆审谓之察。--贾谊《道术》

 察其所以然。--《吕氏春秋·本味》

 微察公子,公子颜色愈和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 徐而察之,则山下皆石穴罅。--宋·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 又如观察(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);觉察(发觉,看出来)

 明察,知晓 

 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--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

 故察己则可以人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
 又如察士(

 察 chá

 ①仔细看;调查考~、明~秋毫。

 ②发觉;看出来。

 【察察为明】形容人专在细节上显露精明(含贬义)。

 【察言观色】通过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摸他人的心意。

 察(詧)chá仔细看,调查,考核~看。观~。明~暗访。明~秋毫。视~。考~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