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南蛮鴃舌

鴃即伯劳。原为孟子讥讽楚人许行说话如鸟语◇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人。

南蛮鴃舌

读音(发音): nán mán jué shé

详细解释(意思):鴃即伯劳。原为孟子讥讽楚人许行说话如鸟语◇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人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今也南蛮鴃舌之人,非先王之道。”

示例: 彼时江以南,为~之乡。★清·采蘅子《虫鸣漫录》

第二个字为"蛮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鴃"的成语

成语"南蛮鴃舌"逐字解释

"南"字解释:南无 na

 

 南 〈名〉

 (象形,甲骨文字形,是钟閐之类的乐器。①本义乐器。《诗·小雅·鼓钟》以雅以南。”②方位词)

 方位名⊥北”相对 

 南,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。--《说文》

 出户南望。--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

 南抚夷越。--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
 旌麾南指。--《资治通鉴》

 南极潇湘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
 又如南薰(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);南离(南方)

 南方;南面 

 阮仲容步兵居道

 南nán方向,跟"北"相对。早晨面对太阳时,右手的一边~面。东~风。坐北朝~。

 南nā 1.见"南无"。
"蛮"字解释:蛮 

 (形声。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。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)

 同本义 

 蛮,南蛮也。--《说文》

 蛮畿。--《周礼·大司马》

 蛮服。又,四夷、八蛮、七闽、九貉、五戎、六狄之人民。--《周礼·职方氏》

 九夷、八狄、七戎、六蛮谓之四海。--《尔雅·释地》

 三百里蛮。--《书·禹贡》

 蛮荆来威。--《诗·小雅·采芑》

 蛮夷要服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
 瘴疠浮三蜀,风云暗百蛮。--杜甫《闷》

 又如蛮声哈剌(南方叽哩呱拉的声音);蛮人(指南方人);蛮布(蛮人所织的布);蛮风(指南方蛮地的风;蛮

 蛮(衭)mán

 ⒈粗野,强横野~。~横。~缠。~不讲理。

 ⒉愣,强悍~劲。~干。

 ⒊〈方〉很,挺~好。~大。

 ⒋〈古〉我国称南方的民族南~。〈引〉南,南方思彼~方。泛指少数民族北~。

 ⒌边远地区~荒。
"鴃"字解释:鴃jué
"舌"字解释:舌〈名〉

 (会意。从干,从口。本义舌头)

 同本义 

 舌,在口所以言也,别味也。从干,从口,会意。言犯口而出,食犯口而入也。--《说文》

 兑为口舌。--《易·说卦》

 心在窍为舌。--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

 人有百口,口有百舌,不能名其一处也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 又如舌举(舌翘起而不能动。指理屈词穷);舌挢不下(翘起舌头。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);舌刺刺(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);舌敞唇穿(舌烂辰破,舌烂唇干);舌簧(巧舌);舌干唇焦

 (说话过多,舌头干燥,嘴唇焦裂。形容费尽口舌、反复申说、劝道。也作舌敝唇焦)

 代指言语 

 舌shé

 ⒈辨别滋味,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,位于口腔底部~头。

 ⒉铃、铎等内部的锤。

 ⒊像舌的东西帽~。火~。

 ⒋

 ⒌

 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