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格杀不论
格打;格杀打死;不论不论罪。指把拒捕、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。
格杀不论
读音(发音): gé shā bù lùn
详细解释(意思):格打;格杀打死;不论不论罪。指把拒捕、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。
出处(典故): 《后汉书·刘盆子传》诸卿皆老傭也。今日设君臣之礼,反更殽乱,儿戏尚不如此,皆可格杀。”
示例: 无
格杀不论成语接龙
成语"格杀不论"逐字解释
"格"字解释:格 (形声。从木,各声。本义树木的长枝条) 同本义 格,木长貌。--《说文》。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。” 夭娇枝格,偃蹇杪颠。--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 角者,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。--《史记·律书》 草树混淆,枝格相交。--北周·庾信《小园赋》 引申为格子 格,椸架也。--《一切经音义》引苍颉 共其牛牲之互。--《周礼·地官·牛人》。注互,若今屠家县肉格。” 窗格上有火燃处。--《梦溪笔谈·活板》 每韵为一帖,木格贮之 又如五格的书架;格眼(格子和窟窿);格子眼(窗孔);格目(项目); 格gé ⒈划分成空栏或框子方~纸。打~子。此书架有三个~儿。 ⒉一定的标准、规模、式样、名言规~∠~。~局。~式。~言。〈引〉品质,个性品~。性~。人~。 ⒊阻碍,隔阂阻~。~ ~不入。 ⒋推究,研究~致。~物。 ⒌击,打~杀勿论。持械~斗。聚众~斗。 格luò 1.村落。 2.零落。 格gē 1.见"格格"。 格hè 1.见"格泽"。
"杀"字解释:杀 (形声。从殳,杀声。古字作杀”,甲骨文字形,在人(大)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,表示杀。殳兵器。从殳表示与杀有关。本义杀戮) 同本义 殺,戮也。--《说文》 武王胜殷杀纣。--《墨子·三辩》 杀气浸盛。--《吕氏春秋·仲秋》 为杀矢。--《考工记·冶氏》 杀其君,虔于乾溪。--《谷梁传·昭公十三年》 杀人以梃与刃,有以异乎?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子罕杀宋君而夺政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 设酒杀鸡作食。--陶潜《桃花源记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,可以已大风、挛踠、瘘、疠,去死肌,杀三虫 杀(殺)shā ⒈弄死,使失去生命~敌。~猪。~虫剂。 ⒉战斗~退侵略军。~出重围。 ⒊消减,残败~风景。~威风。我花开后百花~。 ⒋收束,断绝~帐。~尾。 ⒌勒紧,扣紧~一~带子。 ⒍药物等刺激身体感到疼痛擦了这种药后~得慌。 ⒎在动词后。〈表〉程度深愁~人。喜~人。 ⒏ ⒐ ①凶恶的气势~气腾腾。 ②发泄不愉快的情绪你拿谁~气? 杀shài 1.减省。 2.等差。 3.衰微,凋零。 4.指歉收。 5.消化;消耗。 6.细小。 7.裁去(多余的)。 8.古代套在尸体下肢上的布袋。 杀sà 1.散落;散布。 2.古代为护城而设置的防卫据点。 3.枯干貌。 杀shì 1.古指臣杀君﹑子杀父的行为。
"不"字解释:不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论"字解释:论 《论语》的简称 论语 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合为四书”,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。今本论语共计20篇,1.2万字 论 (形声。从言,仑声。本义评论,研究。引申为议论”) 议论, 分析和说明事理 论,议也。--《说文》 论理也,次也。--《论语序集解》 坐而论道。 论(論)lùn ⒈商讨,判断,研究讨~。议~。评~。争~。就事~事。 ⒉主张,学说进化~。唯物~。 ⒊文体名。论述事物的内容、意义,阐明道理~文。社~。实践~。 ⒋衡量,评定~罪。 ⒌按照~件计酬。~质核价。 论(論)lún〈古〉《论语》儒家经典书籍之一,主要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