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迷途知返

迷途迷失道路;返回来。迷了路知道回来。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,知道改正。

迷途知返

读音(发音): mí tú zhī fǎn

详细解释(意思):迷途迷失道路;返回来。迷了路知道回来。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,知道改正。

出处(典故): 《三国志·魏志·袁术传》以身试祸,岂不痛哉!若迷而知反,尚可以免。”

示例: 夫~,往哲是也。★南朝·梁·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

成语"迷途知返"逐字解释

"迷"字解释:迷 

 (形声。从辵,米声。本义迷路;分辨不清)

 同本义 

 迷,惑也。--《说文》

 烈风雷雨弗迷。--《书·舜典》

 凡夫失其所欲之路,而妄行之,则为迷。--《韩非子·解老》

 及行迷之未远。--《离骚》

 迷不知宠之门。--《楚辞·惜诵》

 迷其所在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
 入溆浦余儃佪兮,迷不知吾所如。--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

 高低冥迷,不知西东。--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
 遂迷,不复得路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
 其若迷。--唐·韩愈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》

 无迷其途。

 道中迷雾。--清·姚鼐《登

 迷mí

 ⒈分辨不清~航。~途知返。

 ⒉神智昏乱~糊。~乱。

 ⒊沉醉,对某种事物产生特殊的眷恋~恋。

 ⒋入迷于某种事物的人球~。养兔~。

 ⒌诱惑,陶醉~惑。景色~人。

 ⒍

 ①信仰神仙鬼怪和命运等愚昧者~信。~信者愚昧。对于搞~信活动者,按治安法规处罚;若有罪行,则按《刑法》惩办。

 ②盲目信仰和崇拜切莫~信。
"途"字解释:途〈名〉

 (形声。从辵,余声。本义道路)

 同本义 

 途,道也。--《广韵》

 徐亦训道。字古借涂,后变作途。又作塼。--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

 堂途谓之陈。又,路,旅途也。--《尔雅·释宫》

 当途梧邱。--《尔雅·释邱》

 而不利说途也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
 经途九轨。--张衡《东京赋》

 长揖当途人。--郭璞《游仙诗》。注当仕路也。”

 天明登前途。--唐·杜甫《石壕吏》

 仁义之途。--唐·韩愈《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》

 负者歌于途。--宋·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

 无速其途。

 途中两狼,缀行甚远。--《聊

 途tú

 ⒈道路~程。道~。路~。中~。天堑变通~。

 ⒉

 ⒊
"知"字解释:知 

 (会意。小篆字形,从口矢。段玉裁识敏,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。”意思是认识、知道的事物,可以脱口而出。本义知道)

 同本义 

 知,识也。--《玉篇》

 知汝远来应有意。--唐·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

 心徹为知。--《庄子·外物》

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?此谋反耳。--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

 不知何氏女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又

 日知基所亡。

 汝亦知射。--宋·欧阳修《归田录》

 不知几千里。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知其不可而为之。--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
 又如知不到(不知道);知风(知道情况

 知zhī

 ⒈晓得,明了~晓。~道。~己~彼。

 ⒉使知道通~。告~。

 ⒊感觉,认识到~觉。

 ⒋见识,学识,学问~识。求~。真~。

 ⒌了解相~。〈引〉相亲新~。~己。~音。~心人。

 ⒍主持,主管~县、~事(旧时指县长)。

 ⒎〈古〉通"智"。聪明,智慧。

 ⒏

 ⒐

 知zhì 1.聪明;智慧。 2.姓。春秋时晋有知罃。
"返"字解释:返〈动〉

 (形声。从辵,反声。字本作反”。本义回归,返回)

 同本义 

 返,还也。--《说文》

 返,归也。--《广雅》

 祖伊返。--《书·西伯勘黎》

 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--唐·崔颢《黄鹤楼》

 公子往而臣不送,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 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--晋·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

 返字本作反”

 福禄来反。--《诗·周颂·执竞》

 而反其侵地。--《国语·齐语》

 又如返命(办完事情后,回来复命);返书(回信);返棹(船只返回)

 归还 

 其子长而返其璧。--《

 返 fǎn

 ⒈归,回~家。~老还童。流连忘~。

 ⒉

 【返工】工作没有做好,再重新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