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不避斧钺

斧钺古代的兵器。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。形容将士英勇无畏,或烈士忠义不屈。

不避斧钺

读音(发音): bù bì fǔ yuè

详细解释(意思):斧钺古代的兵器。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。形容将士英勇无畏,或烈士忠义不屈。

出处(典故): 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愚臣伏计孰甚,不敢避斧钺之诛,昧死陈愚,唯陛下省察。”

示例: 臣向来不以面从为忠,故今日~,直言苦谏。★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三十二章

不避斧钺成语接龙

第二个字为"避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斧"的成语

第四个字为"钺"的成语

成语"不避斧钺"逐字解释

"不"字解释:不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

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
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

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避"字解释:避 

 (形声。从辵),辟声。本义躲开,回避)

 同本义 

 避,回也。--《说文》

 避,去也。--《苍颉篇》

 无乃实有所避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
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
 有书生避雨檐下。--清·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
 又如避风雨;避秦(秦时苛政扰民,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);避言(言语谨慎,避免说错话);避宅(到处躲藏,不住在家里)

 离去 

 左右攘辟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。注疏远也。”

 桓公避席再拜。--《吕氏春秋·直谏》。注下席也。”

 又如避地(离去,迁居他处以避祸。或指隐遁);避趋(离开

 避 bì

 ①躲开;回避~开、~风。

 ②防止~暑。

 【避讳】

 ①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,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,叫做避讳。如汉文帝叫刘恒,就改'恒山'为'常山'。

 ②不愿说出、听到或看到某些不吉利、令人不快的言行渔民~说'翻'。

 ③回避。

 【避雷器】限制电气设备或线路上的过电压的主要保护装置。通常装在被保护设备附近。主要类型有阀型避雷器、管型避雷器等。

 【避实击虚】见【避实就虚】。

 【避实就虚】军事上指避开对方的实力,攻击其薄弱环节。又作避实击虚。

 【避孕】用药物或用具阻止精子和卵子相结合,使不受孕。

 【避重就轻】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。也指回避实质性的问题,只谈无关紧要的方面。
"斧"字解释:斧〈名〉

 (形声。从斤(斧头),父声。本义斧子,伐木工具)

 同本义 

 斧,斫也。--《说文》

 丧其资斧。--《易·巽卦》。注斧,所以断者也。”

 既破我斧。--《诗·豳风·破斧》

 寺僧使小童持斧,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。--宋·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 又如斧柯(斧柄;斧头与斧柄;做媒);斧脑(斧之背);斧砧(古代刑具);斧绣(持斧绣衣。古执法使者的仪制)

 白与黑相间的斧形图案 

 斧谓之黼。--《尔雅·释器》

 加斧于椁上。--《礼记·檀弓上》

 天子负斧依。--《礼记·明堂位》。注斧依,为斧文屏风于户牖

 斧 fǔ

 ⒈砍东西用的工具~头。把~子拿来。

 ⒉〈古〉一种兵器。

 ⒊

 【斧正】

 【斧政】请人修改文章的客气话。
"钺"字解释:钺 

 (戉,形声。本义古代兵器,青铜或铁制成,形状像板斧而较大)

 同本义 

 戉,大斧也。--《说文》

 王左杖黄戉。--《书·牧誓》。传引《六韬》大柯斧重八斤,一名天戉,经传皆以铖为之。”

 钺,车銮声也。--《说文》。伟借为戉。

 一人冕执钺。--《书·顾命》

 授铖四七。--张衡《东京赋》

 斧钺汤镬。--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
 碧汉中百十队翔鸾振羽,黄旌白钺。--《梼杌闲评--明珠缘》

 又如钺钺(车铃声。也作哕哕”);钺斧(圆刃大斧);钺下(书笺开头表示尊敬的套语。在主管将帅的指挥之下)

 星名。钺星,即天

 钺(戉)yuè〈古〉兵器,像斧但较大,圆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