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狐鸣鱼书

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。

狐鸣鱼书

读音(发音): hú míng yú shū

详细解释(意思):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乃丹书帛曰‘陈胜王’,置人所罾鱼腹中。卒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以怪之矣。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,夜篝火,狐鸣呼曰‘大楚兴,陈胜王’。”

示例: 如~之类,至诈为吉兆以动众。★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

成语"狐鸣鱼书"逐字解释

"狐"字解释:狐 

 (形声。从犬,瓜声。本义狐狸)

 同本义 

 朕狐疑。--《汉书·文帝纪》。注狐性多疑,每渡冰河,且听且渡,故言疑者称狐疑。”

 小狐汔济。--《易·未济》

 狐鸣呼曰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
 狐裘不暖锦衾薄。--唐·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
 狐凭鼠伏。--《广东军务记》

 又如狐丘(狐穴居之小山);狐白(狐腋下的白毛);狐兔(狐和兔);狐仙(传说狐狸能修炼成仙,化为人形,与人来往)

 喻坏人,小人 

 狐hú

 ⒈通称"狐狸",属受保护的动物,禁止猎杀。它的形状略像狼,面部较长,吻尖,尾长,尾毛蓬松。尾部能分泌恶臭,遇敌时从肛门放出,乘机逃跑。毛多为赤褐色。性狡猾,

 多疑,昼伏夜出,捕食鼠、鸟、家禽等。毛皮柔软,可做衣、帽等。今已能人工养殖。

 ⒉

 ⒊

 ⒋
"鸣"字解释:鸣 

 (会意。从口,从鸟。本义鸟叫)

 同本义 

 鸣,鸟声也。--《说文》

 鸟兽之音曰鸣。--《管辂别传》

 鸣鹤在阴。--《易·中孚》

 凤皇鸣矣。--《诗·大雅·卷阿》

 鸡既鸣矣,朝既盈矣。--《诗·鸡鸣》

 狗吠深巷中,鸡呜桑树巅。--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

 又如∶鸣管(鸟类的发声装置);鸣凤(凤鸟鸣叫);鸣雁(雁鸣叫)

 泛指发声 

 震为鸣。--《易·说卦传》

 萧萧马鸣。--《诗·小雅·车攻》

 鸣玉者,佩玉也。--《南子·贾经》

 驴一鸣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
 虽大风不能鸣也。--宋·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 又

 鸣míng

 ⒈禽兽或虫叫鸡~。鹿~。蝉~。

 ⒉发响,使发响雷~。自~钟。~礼炮。

 ⒊〈表〉感情,喊叫~谢。~不平。~冤叫屈。

 ⒋表达意见、主张等百家争~。
"鱼"字解释:鱼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鱼形。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)

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,包括圆口类、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

 鱼,水虫也。象形。鱼尾与燕尾相似。--《说文》

 豚鱼吉。--《易·中孚》

 鱼木精。--《论衡·指瑞》

 鱼十有五。--《仪礼·特牲礼》

 鱼网之设。--《诗·邶风·新台》

 鲜鱼曰脡祭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
 鱼上冰,獭祭鱼。--《吕氏春秋》

 白鱼跃入王舟中。--《史记·周本记》

 又如鱼鲩冠儿(女道士戴的鱼脑骨似的尖形帽子);鱼鳞册(鱼鳞图册”的简称

 鱼(魚)yú脊椎动物的一类,生活在水里。通常身体侧扁,有鳞有鳍,用鳃呼吸,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。种类很多,大多可供食用或制造鱼胶,有些种类的肝脏可制鱼肝油

 养~致富。
"书"字解释:书 

 (形声。从聿,者声。聿,即笔。隶书省者”成曰”。《说文》书,箸也。”箸(著)即显明∠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,者、箸”音近,故者”有表意作用。本义书

 写,记录,记载)

 同本义 

 書,著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。”

 五曰六书。--《周礼·保氏》

 作书。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,中古以漆画于帛,后世以墨写于纸。--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

 易之以书契。--《易·系辞》

 书者,以笔画记之辞。--《尚书序》疏

 子张书诸绅。--《论语·卫灵公》

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”,置人所罾鱼

 书(書)shū

 ⒈写,记载~写。奋笔疾~。大~特~。

 ⒉文字读其~。读~破万卷。

 ⒊信家~。来~已收。

 ⒋文件证~。决心~。倡议~。

 ⒌装订成册的著作~籍。著~立说。

 ⒍字体楷~。行~。草~。

 ⒎《尚书》的简称。

 ⒏称某些曲艺说~。鼓~。

 ⒐

 ①汉字的书写法则。

 ②汉字的书写艺术,也省称"书"~画展览。

 ⒑ 

 ⒒

 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