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燔书阬儒

焚毁典籍,坑杀书生。同焚书坑儒”。

燔书阬儒

读音(发音): fán shū gāng rú

详细解释(意思):焚毁典籍,坑杀书生。同焚书坑儒”。

出处(典故): 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昭王曾孙政并六国,称皇帝,负怙威,燔书阬儒,自任私智。”

示例:

燔书阬儒成语接龙

第一个字为"燔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阬"的成语

成语"燔书阬儒"逐字解释

"燔"字解释:燔〈动〉

 (形声。从火,番声。本义焚烧)

 同本义 

 燔,爇也。从火,番声。与焚略同。--《说文》

 藉芿燔林。--《列子·黄帝》

 燔之于四通之衢。--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。注焚烧也。”

 体若燔炭。--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

 抱木而燔死。--《庄子·盗跖》

 燔其茏城。--《史记·平津侯生父传》

 人民饥饿,相燔烧以求食。--《汉书·宣帝纪》

 燔诗书--《汉书·儒林传》

 不若燔土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活板》

 又如燔燎(火把);燔石(焙烧矿石);燔刑(烧人至死的残酷刑罚);燔燃(燃烧);燔销(烧毁) 火烧整只的牲畜

 燔 fán

 ⒈焚烧~烧。

 ⒉灸,烤~肉。炮之~之。
"书"字解释:书 

 (形声。从聿,者声。聿,即笔。隶书省者”成曰”。《说文》书,箸也。”箸(著)即显明∠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,者、箸”音近,故者”有表意作用。本义书

 写,记录,记载)

 同本义 

 書,著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。”

 五曰六书。--《周礼·保氏》

 作书。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,中古以漆画于帛,后世以墨写于纸。--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

 易之以书契。--《易·系辞》

 书者,以笔画记之辞。--《尚书序》疏

 子张书诸绅。--《论语·卫灵公》

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”,置人所罾鱼

 书(書)shū

 ⒈写,记载~写。奋笔疾~。大~特~。

 ⒉文字读其~。读~破万卷。

 ⒊信家~。来~已收。

 ⒋文件证~。决心~。倡议~。

 ⒌装订成册的著作~籍。著~立说。

 ⒍字体楷~。行~。草~。

 ⒎《尚书》的简称。

 ⒏称某些曲艺说~。鼓~。

 ⒐

 ①汉字的书写法则。

 ②汉字的书写艺术,也省称"书"~画展览。

 ⒑ 

 ⒒

 ⒓
"阬"字解释:
"儒"字解释:儒 

 (形声。从人, 需声。本义 术士)

 同本义。春秋时从巫、史、祝、卜中分化出来的、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

 儒,术士之称。--《说文》

 通天地之人曰儒。--《法言·君子》

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。--《论衡·超奇》

 儒浩居而自顺者也。--《墨子·非儒下》

 四曰儒,以道得民。--《周礼·太宰》

 儒之言优也和也,言能安人能服人也。--《礼记·儒行》

 又如儒师;儒仙

 孔子学说(孔教);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,其特点是强调对孝、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,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

 儒rú

 ⒈旧时指读书人~者。~生。

 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