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钩深索隐

钩钩取;索探索。色取深处的,探索隐秘的。指钻研深奥的学问,探索隐秘的事情。

钩深索隐

读音(发音): gōu shēn suǒ yǐn

详细解释(意思):钩钩取;索探索。色取深处的,探索隐秘的。指钻研深奥的学问,探索隐秘的事情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周易·系辞上》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。”

示例: 明眼人取而阅之,~,煞费苦心,尚未能洞烛靡遗。★蔡东藩、许厪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自序

成语"钩深索隐"逐字解释

"钩"字解释:钩 

 (会意。从金,从句,句亦声。句”,弯曲。也具有表意作用。本义衣带上的钩。引申为 钓鱼或挂物用的钩”)

 形状弯曲,用于探取、悬挂器物的用品。可分为钓钩、挂钩、带钩等 

 鉤,曲也。--《说文》。韵会引作曲鉤也。”

 鉤,曲也,所以鉤悬物也。--《玉篇》

 金路鉤。--《周礼·春官·巾车》

 申孙之矢,集于桓鉤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。注带鉤也。”

 岂谓一鉤金。--《孟子》

 窃鉤者诛。--《庄子·胠箧》

 以尔鉤援。--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。传鉤梯也,所以引上城者。”

 作刀剑鉤鐔。--《汉书·韩延寿传》。

 钩(鉤)gōu

 ⒈弯曲的器具,用于悬挂或探取东西等火~儿。钓鱼~。挂衣~子。

 ⒉形状像钩的东西~鼻子。蝎子的~儿。

 ⒊汉字的一种笔形(乙、s、t等)。

 ⒋钩妊树上的枯枝~下来。〈引〉探寻,研究~深致远(钩取深处的,使远处的到来。〈喻〉探索深奥的道理)。

 ⒌缝纫编结法之一~边。~花。

 ⒍同"gōu㈠勾

 ⒉",描绘~图样。

 ⒎〈古〉一种兵器,像剑而头部弯曲吴~(吴国的钩)。

 钩qú 1.见"钩町"。
"深"字解释:深 

 (形声。从水,深声。本是河流名。深浅的深,本作深”。本义水名)

 古水名 

 深,深水。出桂阳 南平,西入营道。--《说文》

 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 

 穷高极远,而测深厚。--《礼记·乐记》。注深厚,山川也。”

 测土深。--《周礼·大司徒》

 深四尺。--《仪礼·觐礼》

 问其深,则好游者不能穷也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
 山下皆石穴罅,不知其浅深。--宋·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 深 〈形〉

 水深。与浅”相对 

 深矣远

 深shēn

 ⒈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或距离大,跟"浅"相对水~千尺。此处水很~。

 ⒉从面到底、从外到里、从上到下的距离或距离大~度。这个山洞~九米。~山老林。千米~井。

 ⒊时间久夜~人静。年~时久。

 ⒋很,极,厚,长远,程度高的~信。~知。~渊。~厚。~远。~奥。高~难测。~入浅出。~思熟虑。~恶痛绝。

 ⒌颜色浓~蓝。

 ⒍

 ⒎

 ①深入透彻,达到事物的本质这幅画含义~刻。

 ②心里感受的程度很深她的勤奋给我留下了~刻的印象。
"索"字解释:索 

 (会意。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。于省吾认为是绳索。本义大绳子)

 同本义 

 索,草有茎叶可作绳索。--《说文》

 其次关木索,被箠楚受辱。--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

 鹿裘带索,鼓琴而歌。--《列士·天瑞》

 追讨南度河,使军吏田晏、夏育慕先登,悬索相引。复战于罗亭,大破之。--《后汉书·段颍传》

 昼尔于茅,宵而索総。--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

 又如索苇(用苇作成的绳索);索头(绳头);索桥(用绳索连结两岸的桥)

 人的发辫 

 法度 

 皆启以商政,疆以周索。--《

 索suǒ

 ⒈粗大的绳子竹~。铁~桥。麻~子。

 ⒉求取,搜寻求~。搜~。

 ⒊要,讨取~要。~取。~价。~钱。

 ⒋尽,毫无蓄积~。~然无味。

 ⒌孤独~居。

 ⒍

 ⒎
"隐"字解释:隐 

 藏匿;隐蔽 

 隐,蔽也。--《说文》

 隐,微也。--《尔雅》

 隐五刃。--《国语·齐语》。注隐藏也。”

 则事可以隐定。

 隐忌雍蔽之人。--《荀子·致仕》。注隐,亦蔽也。”

 桓公管仲虽善匿,弗能隐矣。--《吕氏春秋·重言》。注隐,蔽也。”

 则盘纡隐深。--《文选·嵇康·琴赋》。注隐,幽深邃也。”

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,掩义隐贼,好行凶德。--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

 故隐居屠间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 可以隐形。--三国魏·邯郸淳《笑林》

 日月隐耀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

 隐(?
 ⒈藏匿,潜伏,不显露~藏。~匿。~伏。~居。~患。

 ⒉不明显,不清楚~痛。~约其辞。

 ⒊不说出来,不让人知道~讳。~情。~瞒。

 隐yìn 1.依据;凭依。 2.筑,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