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东讨西征

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。同东征西讨”。

东讨西征

读音(发音): dōng tǎo xī zhēng

详细解释(意思):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。同东征西讨”。

出处(典故): 唐·杨炯《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》髫年学剑,卯岁论兵,以身许国,东讨西征。”

示例: 便休说站驿难为,则怕你~那时节悔。★元·刘致《新水令·代马诉冤》套曲

东讨西征成语接龙

第二个字为"讨"的成语

成语"东讨西征"逐字解释

"东"字解释:东 

 (会意。从木,官溥说,从日在木中。本义东方,日出的方向)

 同本义 

 东,动也。--《说文》

 东方者,动方也,万物始动生也。--《白虎通·五行》

 东方木也。--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。按日所出也。从日在木中,会意。”

 东君,日也。--《广雅·释天》

 东邻。--《易·既济》。虞注震为东。”

 东方者,阳也。--《白虎通·情性》

 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--宋·辛弃疾《清平乐·村居》

 又如关东;旭日东升;东夏(指中国东部);东朝(东宫);东极(东方边远之处);东君(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);东坦(女婿);东裔(东
"讨"字解释:讨〈动〉

 (会意。从言,从寸。言,言论。寸,法度。用言论和法度进行处治。本义声讨)

 同本义 

 讨,治也。--《说文》

 讨,诛也。--《玉篇》

 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。--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

 楚人讨陈叛。--《左传·襄公五年》

 讨伐;诛戮 

 郑伯为王左卿士,以王命讨之。--《左传·隐公九年》

 托臣以讨贼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
 讨贼督师。--孙文《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·序》

 又如征讨(出兵讨伐);讨掩(讨伐掩捕。掩捕,乘人不备而捕捉);讨贰(征讨叛逆不忠的诸侯);讨贼(

 讨tǎo

 ⒈征伐,发动攻击~伐。征~。声~。

 ⒉查究,整治检~。~军纪。

 ⒊探求,研究探~。研~。

 ⒋索取~债。~价还价。

 ⒌求,请求,乞求~饶。~教。~饭。

 ⒍招惹,引起~人厌恶。自~苦吃。~人喜欢。
"西"字解释:西 

 (象形。据小篆字形,上面是鸟的省写,下象鸟巢形。西”是栖”的本字。本义鸟入巢息止)

 同本义 

 西,鸟在巢上,象形。--《说文》

 棹歌惊起乱西禽,女伴各归南浦。--《敦煌曲子词集》

 又如西迟(游息,流连。同栖迟)

 往西走;向西去 

 西通巴蜀。--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
 何时复西归。--《乐府诗集·长歌行》

 从小丘西行……--唐·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

 西出阳关无故人。--唐·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
 又如西上(向西去);西驾(皇帝的车驾西行);西夕(太阳西下而天黑)

 西 

 方位

 西xī

 ⒈方向,日落的一方,跟"东"相对~方。~部。由东到~。

 ⒉泛指欧、美~洋。~餐。~装。
"征"字解释:征 

 (形声。从彳,正声。从彳,表示与行走有关。甲骨文从彳,从足。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,远行)

 同本义 

 徴,正行也。从辵,正声。或从彳。--《说文》

 征,行也。--《尔雅》

 壮于趾征凶。--《易·大壮》

 而月斯征。--《诗·小雅·小宛》

 先王卜征五年。--《左传·襄公十三年》。注谓巡狩征行。”

 肃肃宵征,夙夜在公。--《诗·召南·小星》

 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--古乐府《木兰词》

 孤蓬万里征。--唐·李白《送友人》

 又如征鼙(征战的军鼓);征衣(行旅在在外的御寒衣服);征客(游子。同征人);征鸟

 征zhēng

 ⒈远行~途。~帆(远航)。

 ⒉讨伐,用武力制服~讨。~服。南~北战。

 ⒊争夺,夺取力~。

 ⒋召集,收用~召。~集。~收。~用。~税。~调。~兵。

 ⒌找请,寻求~聘。~求。~文。~询意见。

 ⒍证明,证验有~。实物可~。

 ⒎现象,迹象~象。~兆。特~。

 征chéng 1.通"惩"。警戒;惩罚。 2.古地名。在今陕西省澄城县。

 征zhǐ 1.古五音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