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折而族之

推翻他,而且杀他的家族。

折而族之

读音(发音): zhe er zu zi

详细解释(意思):推翻他,而且杀他的家族。

出处(典故):

示例:

第三个字为"族"的成语

成语"折而族之"逐字解释

"折"字解释:折〈动〉 she

 断而犹连 

 使断成两截(如在变形应力或张应力下) 

 别太使劲,不然绳子就要折了

 生意亏损 

 折  zhe

 

 倒过来倒过去 

 只管把果子折在一个碟子里,端着就走。--《红楼梦》

 又如开水太烫,拿两个杯子折一折就凉了

 折  zhe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右边是斧子(斤),左边是断开的木”,意即斤砍

 折shé

 ⒈断树枝~了。木棍~了。

 ⒉亏损,损耗~本。~耗。

 折zhē翻转,倒腾~腾。~跟头。滚开的水,要用两个盅~一~,才能喝。

 折zhé

 ⒈断,弄断~断。~足。骨~。禁止攀~花木。

 ⒉弯曲~腰。曲~。

 ⒊死夭~。

 ⒋受挫,损失挫~。损兵~将。

 ⒌回转,转变方向~回。转~。

 ⒍叠~叠。~尺。~衣服。

 ⒎用纸叠起来的小本子小~子。存~儿。

 ⒏杂剧的一个段落为一~,大致相当于现代戏曲的一场四~戏。~子戏。

 ⒐信服,心服~服。心~。

 ⒑抵作,对换,用此代彼~帐。~换。~变。

 ⒒按成数减少~旧。~扣。

 ⒓汉字笔形,如乙(乛s乚)等笔形。

 ⒔

 ⒕

 折tí 1.见"折折"。

 折lā 1.拉折。

 折zhě 1.折叠的痕纹;皱纹。

 折xié 1.人名。
"而"字解释:而 

 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胡须形。上面的一”表示鼻端,|”表示人中;下面分内外两层,外层象两腮的胡子,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。而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颊毛) 同本

 义 

 而,颊毛也。--《说文》

 而 

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,可连接词、短语和分句,表示多种关系 

 表示并列关系

 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
 表示递进关系

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
 表示承接关系

 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

 而 ér

 ①〈古〉你;你的余知~无罪也。(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)、必欲烹~翁。(《史记·项羽本记》)

 ②表示并列、转折、顺接等国富~兵强、知一~不知二。

 而néng 1.能够。 2.能力,才能。 3.安定。
"族"字解释:族 

 (会意。本义箭头)

 同本义 

 族,矢锋也。束之族族也。--《说文》。

 家族,氏族 

 克明俊德,以亲九族。--《书·尧典》。陆德明释文上自高祖,下至玄孙,凡九族。”

 又如大族(人口多、分支繁的家族);族氏(宗族姓氏);族正(清时聚族而居的地方;挑选族中地位名望最高的人主持和裁决本族事务,名为族正”)

 姓氏,表明家族、宗族系统的称号 

 亡秦族矣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
 其诗以养父母、收族为意。(收聚,团结)--宋·王安石《伤仲永》

 繁衍之族。--清·洪亮吉《治平篇》

 又如族地(一姓一族

 族zú

 ⒈有一定血统关系的人群之总称家~。宗~。

 ⒉指民族,种族中华民~『~。满~。

 ⒊类,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万物百~。芳香~化合物。

 ⒋灭族(〈古〉一种残酷刑罚)。一人有罪,将全家或家族甚至包括母家、妻家的人全都杀死以古非今者~。

 族zòu 1.节奏。

 族còu 1.十二律中的律名。参见"太族"。
"之"字解释:之 

 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
 同本义 

 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
 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
 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

 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
 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
 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
 之zhī

 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
 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
 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
 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
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
 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