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鸿隐凤伏

比喻贤才不遇。

鸿隐凤伏

读音(发音): hóng yǐn fèng fú

详细解释(意思):比喻贤才不遇。

出处(典故): 清·蒲松龄《贺章丘县周素心入泮序》尽当鸿隐凤伏,斥鷃得而笑之,而不知一朝奋迹,阊阖可叫而开不难也。”

示例:

成语"鸿隐凤伏"逐字解释

"鸿"字解释:鸿 

 (形声。从鸟,江声。本义大雁)

 同本义 

 鸿,鹄也。--《说文》

 鸿渐于干。--《易·渐》

 鸿雁于飞。--《诗·小雅·鸿雁》

 又如鸿冥(鸿鸟飞入苍冥);鸿飞(鸿鸟飞翔);鸿爪(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);鸿渐(鸿鸟飞翔由低处逐渐进于高位。比喻官职升迁或渐入佳境);鸿嗷(鸿鸟哀鸣,比喻灾民的悲号)

 鹄。即天鹅 

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。按,凡鸿鹄连文者即鹄也。

 又如鸿骞凤立(鸿鹄高飞,凤凰挺立。比喻超群杰出);鸿翼(天鹅的羽翼);鸿举(天鹅高飞远翔)

 喻指

 鸿hóng

 ⒈大型雁类的泛称。

 ⒉通"洪"¢水禹有功,抑(遏制)下~。

 ⒊大~文。~图。

 鸿hòng 1.见"鸿絧"。
"隐"字解释:隐 

 藏匿;隐蔽 

 隐,蔽也。--《说文》

 隐,微也。--《尔雅》

 隐五刃。--《国语·齐语》。注隐藏也。”

 则事可以隐定。

 隐忌雍蔽之人。--《荀子·致仕》。注隐,亦蔽也。”

 桓公管仲虽善匿,弗能隐矣。--《吕氏春秋·重言》。注隐,蔽也。”

 则盘纡隐深。--《文选·嵇康·琴赋》。注隐,幽深邃也。”

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,掩义隐贼,好行凶德。--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

 故隐居屠间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 可以隐形。--三国魏·邯郸淳《笑林》

 日月隐耀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

 隐(?
 ⒈藏匿,潜伏,不显露~藏。~匿。~伏。~居。~患。

 ⒉不明显,不清楚~痛。~约其辞。

 ⒊不说出来,不让人知道~讳。~情。~瞒。

 隐yìn 1.依据;凭依。 2.筑,击。
"凤"字解释:凤 

 (形声。从鸟,凡声。本义凤凰。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。常用来象征祥瑞。雄的叫凤,雌的叫凰)

 同本义 

 凤,神鸟也。朋,古文凤。--《说文》

 凤皇来仪。--《书·益稷》

 凤皇于飞。--《诗·大雅·卷阿》。传凤皇,灵鸟仁瑞也。雄曰凤,雌曰皇。”

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。--宋玉《对楚王问》

 又如凤求凰;凤子(绣有凤凰的轿子);凤舸(雕有凤凰的大游船);凤毛(凤凰的羽毛。多用以赞美人的文采俊秀,有先人遗风)

 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

 潘陆张左,擅侈丽之才,饰羽仪于凤穴。--《北史·文苑传序》

 凤(鴓) fèng

 ⒈

 【凤凰】传说中的百鸟之王。通常单称为"凤"。又说雄的叫凤,雌的叫凰("凰"〈古〉写作"皇")。

 ⒉

 【凤毛麟角】凤凰的毛,麒麟的角。〈喻〉稀罕、珍贵的事物,也指难得的人才。
"伏"字解释:伏〈动〉

 (会意。从人,从犬。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。本义俯伏;趴下)

 同本义 

 伏,司也。--《说文》

 伏瘞亦如之。--《周礼·犬人》。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。”

 伏,覆也。--《释名·释姿容》

 寝毋伏。--《礼记·曲礼上》

 雌鸡伏子。--《汉书·五行志中之上》

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。--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

 一府中皆漝伏,莫敢起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庑下一生伏案卧。--清·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

 及敌枪再击,寨中人又鹜伏矣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
 又如伏尸(倒在地上的尸体,多

 伏 fú

 ⒈趴,脸面向下,身体前屈~地。~案。

 ⒉隐藏,隐匿埋~。潜~。两侧~兵。打~击战。

 ⒊屈服,认错或认罚~输。~判。~诛。

 ⒋低下去时起时~。此起彼~。

 ⒌〈古〉通"服"。敬佩~其为人。

 ⒍

 【伏特】简称"伏"。电动势、电位差、电压的单位,代号v。

 ⒎

 【伏日】通常是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后十天止。这一段时间,每十天为一伏,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统称三伏,是我国每年最热的时期。故有"热在三

 伏"的说法。

 伏fù 1.指禽鸟孵卵。 2.量词。用作时间单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