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伏法受诛

伏法由于违法而受处死刑;诛杀死。犯法被杀。

伏法受诛

读音(发音): fú fǎ shòu zhū

详细解释(意思):伏法由于违法而受处死刑;诛杀死。犯法被杀。

出处(典故): 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假令仆伏法受诛,若九牛一毛,与蝼蚁何以异?”

示例:

成语"伏法受诛"逐字解释

"伏"字解释:伏〈动〉

 (会意。从人,从犬。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。本义俯伏;趴下)

 同本义 

 伏,司也。--《说文》

 伏瘞亦如之。--《周礼·犬人》。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。”

 伏,覆也。--《释名·释姿容》

 寝毋伏。--《礼记·曲礼上》

 雌鸡伏子。--《汉书·五行志中之上》

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。--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

 一府中皆漝伏,莫敢起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庑下一生伏案卧。--清·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

 及敌枪再击,寨中人又鹜伏矣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
 又如伏尸(倒在地上的尸体,多

 伏 fú

 ⒈趴,脸面向下,身体前屈~地。~案。

 ⒉隐藏,隐匿埋~。潜~。两侧~兵。打~击战。

 ⒊屈服,认错或认罚~输。~判。~诛。

 ⒋低下去时起时~。此起彼~。

 ⒌〈古〉通"服"。敬佩~其为人。

 ⒍

 【伏特】简称"伏"。电动势、电位差、电压的单位,代号v。

 ⒎

 【伏日】通常是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后十天止。这一段时间,每十天为一伏,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统称三伏,是我国每年最热的时期。故有"热在三

 伏"的说法。

 伏fù 1.指禽鸟孵卵。 2.量词。用作时间单位。
"法"字解释:法 

 (会意。从水”,表示法律、法度公平如水;从廳”,即解廳,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,据说,它能辨别曲直,在审理案件时,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。基本义刑法;法律;法度)

 同基本义 

 灋,刑也。平之如水。从水,廳所以触不直者去之,从去,会意。--《说文》

 利用刑人,以正法也。--《易·蒙》

 惟作五虐之刑曰法。--《书·吕刑》

 法者,刑罚也。所以禁强暴也。--《盐铁论·诏圣》

 杀戮禁诛谓之法。--《管子·心术》

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,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。--《大戴礼记》

 失期

 法 fǎ

 ⒈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,颁布后强制执行的规则~令。~律。宪~。民~。刑~。犯~∠~。

 ⒉规律~则。

 ⒊处理事物的手段方~。办~儿。乘~。疗~。想个~子。

 ⒋标准,仿效,可仿效的~帖。~书。效~。便国不必~古。

 ⒌佛教的教义佛~。

 ⒍封建迷信的骗人把戏~术。作~。

 ⒎

 【法宝】

 ①佛教用语。指佛说法,也指僧尼的衣钵、锡杖等。

 ②宗教或神魔、童话小说中所谓的法力、宝物等。〈喻〉特别有效的思想、事物、方法等统一战线、武装斗争、党的建设,是中国革命的三大~宝。

 ⒏

 【法院】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。

 ⒐

 【法家】

 ①对书法家、画家的尊称。

 ②春秋战国时期主张"法治"的一个学派,以商鞅、韩非等为代表。
"受"字解释:受 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,表示传递东西。本义接受;承受)

 同本义 

 受,相付也。--《说文》”王筠曰手部授,人部付,皆曰予也。”今以付说受,则是受授同字矣。”

 受其币。--《周礼·天官·司书》

 主妇拜受爵。--《仪礼·特牲馈食礼》

 则受之。--《周礼·司干》。注取藏之。”

 受以小功衰。--《仪礼·丧服》。注犹承也。”

 颛顼受之。--《国语·楚语》。注承也。”

 釜十五,吾受,而宫出之以百。--《管子·海南》

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,廉者不受嗟来之食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臣

 受shòu

 ⒈接纳~纳。接~。承~。不~礼物。~教育。

 ⒉遭到遭~。~伤。~寒。~湿。~累。

 ⒊忍耐忍~。~得起。

 ⒋中,适合,得益,舒服~听。~用。享~。
"诛"字解释:诛 

 (形声。从言,朱声。本义声讨、谴责)

 同本义 

 诛,讨也。--《说文》

 诛,代。诛犹责也。--《白虎通》

 诛以驭其过。--《周礼·太宰》

 诛求无厌。--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

 齿路马有诛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。注罚也。”

 得志于诸侯,而诛无理,曹其首也。--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

 于予与何诛?--《论语·公冶长》

 甚悖逆不轨,宜诛讨之日久矣。--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本议》

 又如诛放(责斥其罪并予以放逐);诛远(斥退疏远);诛惩(声讨惩处);诛心(揭露、指责人的用心)

 杀戮。夺去生命

 立诛杀曹无伤

 诛zhū

 ⒈杀死,铲除~戮ˇ民者~。~锄杂草。

 ⒉谴责,责罚,讨伐口~笔伐。兴兵~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