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言无不尽

把内心的话说尽,毫不保留。

言无不尽

读音(发音): yán wú bù jìn

详细解释(意思):把内心的话说尽,毫不保留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北齐书·高德政传》德政与帝旧相昵爱,言无不尽。”

示例: 故情无不通,~。★宋·司马光《乞改求谏诏书札子》

成语"言无不尽"逐字解释

"言"字解释:言 

 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舌”字,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。言”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。从言”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。本义说,说话)

 同本义 

 直言曰言,论难曰语。--《说文》

 志以发言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

 志以定言。--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

 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

 言,心声也。--《法言·问神》

 言,口之利也。--《墨子经》

 言者所以在意。--《庄子·外物》

 具言所闻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
 趋机而言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言讫不见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

 言yán

 ⒈话语~。诺~。有~在先。~而有信。

 ⒉讲,说~语。~行一致。身教重于~教。

 ⒊汉语中的一个字,也指一句话五~绝句。七~乐府。一~为定。

 ⒋文言中的动词词头(无义)驾~出游(驾驾车)。

 言yàn 1.诉讼。 2.通"唁"。慰问。

 言yín 1.参见"言言"。
"无"字解释:无 

 (会意。据甲骨文字形,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。卜辞、金文中无、舞”同字。本义乐舞)

 同本义 

 哲学范畴,指无形、无名、虚无等,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

 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--《老子》

 无 

 没有,跟有”相对 

 无,不有也。--《玉篇》

 无若丹朱傲。--《书·益稷》

 无偏无党。--《书·洪范》

 无内人之疏,而外人之亲。--《荀子·法行》

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--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 无不伸颈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 无不变色。

 无不毕肖。

 无(無)wú

 ⒈没有,跟"有"相对~粮~钱。~穷~尽。

 ⒉不~仿说出。

 ⒊不分,不论,不外~分。~论,地~四方。民~异国。事~大小。~非如此。

 ⒋通"毋"。不,不要~往。

 ⒌

 无mó 1.见"南无"。
"不"字解释:不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

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
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

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尽"字解释:尽〈副〉

 (尽为儘”和眒”的简化字)

 尽量,尽可能 

 意思同最”,用在方位词的前面 

 老是;总 

 

 尽 〈动〉

 表示以某个范围为界限,不得超过 

 让先 

 任凭,纵使 

 惟有落红不禁,尽教飞舞出宫墙。╠

 尽(俠、儘)jǐn

 ⒈力所能及的限度~力。~量。

 ⒉放在最先住房先~着分给教师。

 ⒊任凭~你挑选。

 ⒋极,最~前头。~下面。~先考虑。

 ⒌老是,只管这几天~是晴天。

 ⒍

 ①纵然,即使~管如此。

 ②只管,不必考虑的你~管放心。

 尽(眒)jìn

 ⒈完无穷无~。取之不~。

 ⒉全部用出,竭力做到~心竭力。~力而为。~职~责。~情欢唱。各~所能。

 ⒊达到顶点已到~头。~善~美。

 ⒋都,全部~人皆知。满城~带黄金甲。

 ⒌

 ⒍见jǐn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