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却之不恭

却推却。指对别人的邀请、赠与等,如果拒绝接受,就显得不恭敬。

却之不恭

读音(发音): què zhī bù gōng

详细解释(意思):却推却。指对别人的邀请、赠与等,如果拒绝接受,就显得不恭敬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孟子·万章下》却之却之为不恭。”

示例: 我们觉得~,只好让他劳驾。★邹韬奋《经历·惨淡经营之后》

第一个字为"却"的成语

成语"却之不恭"逐字解释

"却"字解释:却 

 (形声。本作却”,俗字作却”。从卩,谷声。卩,象人下跪的样子,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。从卩”与脚的活动有关。本义退)

 同本义 

 却,节欲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退也”。

 却行仄行。--《考工记·梓人》

 吾行却曲。--《庄子·人间世》

 怒战栗而却。--《战国策·秦策》

 却下而载之。--《仪礼·既夕礼》

 却骐骥以转运兮。--《楚辞·愍命》

 北救赵而却秦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 已却秦存赵。

 持璧却立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列传》

 曳笏却立。--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
 又如退

 却(卻)què

 ⒈退退~。望而~步。

 ⒉推辞,谢绝,不接受推~。谢~。~而不受。

 ⒊去,掉冷~。忘~。失~。

 ⒋副词。还,且,倒~话巴山夜雨时。大家都去,他~不去。

 却xì 1.空隙;间隙。 2.嫌隙;隔阂。
"之"字解释:之 

 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
 同本义 

 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
 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
 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

 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
 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
 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
 之zhī

 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
 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
 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
 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
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
 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
"不"字解释:不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

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
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

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恭"字解释:恭 

 (形声。从心,共声。本义恭敬,谦逊有礼)

 同本义 

 密人不恭,敢距大邦。--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

 恭,敬也。--《尔雅》

 何胤云,在貌为恭,在心为敬,何之所说,从多举也。--《礼记·曲礼上》疏

 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。--《论语·颜渊》

 公子执辔愈恭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 又如恭默(谦恭沈静不语);恭倨(恭敬和傲慢);恭恪(心存恭敬而态度谨慎);恭敬(犹尊敬);恭和(谦恭温和);恭逢其盛(亲身经历到那种盛况);恭素(恭谨纯朴)

 通洪”。大 

 工整 

 恭gōng

 ⒈敬重,谦逊~敬。~喜。~贺。~维(也作~惟,祝颂用语。也用于"奉承"的意思)。

 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