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一失足成千古恨

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,就成为终身的憾事。

一失足成千古恨

读音(发音): yī shī zú chéng qiān gǔ hèn

详细解释(意思):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,就成为终身的憾事。

出处(典故): 明·杨仪《明良记》唐解元寅既废弃,诗云‘一失足成千古笑,再回头是百年人。’”

示例: 我深知这局棋关系重大,绝不能到最后出问题,~啊!★陈祖德《超越自我》

第五个字为"千"的成语

第六个字为"古"的成语

第七个字为"恨"的成语

成语"一失足成千古恨"逐字解释

"一"字解释:一 

 (指事。一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数词。大写作壹”。最小的正整数。常用以表示人或事、物的最少数量)

 同本义 

 一,惟初太始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--《说文》

 一也者,万物之本也。--《淮南子·诠言》

 抱一而天下试。--《老子》

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。--《书·君奭》。传天子也。”

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
 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。(公元九二年六月,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,杀死大臣郭崇韬,时谣言纷起,人心惶惶。屯驻在贝州(现河北省清河县)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

 一yī

 ⒈数目字。整数中最小的数~龙~猪。

 ⒉纯,专~心~意。用心~也。

 ⒊相同,同样~致。~模~样。

 ⒋全,满~如既往。~网打尽。~身是胆。

 ⒌又,其它,另外昆明市~名春城。

 ⒍用在重叠动词的中间,〈表〉稍微,短暂试~试。望~望。停~停。

 ⒎跟"就"呼应。

 ①〈表〉每逢~想到要回祖国,就归心似箭。

 ②〈表〉两事的时间紧接着~教就懂。~学就会。

 ⒏〈古〉副词。乃,竟~至此乎!

 ⒐〈古〉副词。

 ⒑〈古〉副词。一旦,一经~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

 ⒒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,相当于简谱的低音"7"。

 ⒓

 ①特定~定的阶级。

 ②相当工作上取得了~定的成绩。

 ③规定,确定按~定的规章办事。

 ④必然共产主义~定会实现。

 ⒔

 ⒕

 ⒖
"失"字解释:失 

 (形声。从手,乙声。表示从手中丢失。小篆字形。本义失掉;丢失)

 同本义 

 失,纵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。”

 失得勿恤。--《易·晋》

 故人情不失。--《礼记·礼运》。注犹去也。”

 君子不失足于人。--《礼记·表记》。注失其容止之节也。”

 掌国中失之事。--《周礼·师氏》。注失,失礼者也。”

 塞翁失马,今未足悲。--魏泰《东轩笔录》

 失道者寡助。--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

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。--《资治通鉴》

 此之谓失其本心。--《孟子·告子上》

 又如失状(丢失财物的清单);失

 失shī

 ⒈丢,掉丢~。遗~。~掉。~物招领。

 ⒉疏忽,错过,过错~手。~策。~言。过~。

 ⒊耽误,错过,未达目的~期。~机。~望。~意。

 ⒋违背,背弃~礼。~信。~约。

 ⒌找不着~踪。迷~。

 ⒍改变常态~声。~色。

 ⒎发生意外~火。~事。

 ⒏

 ⒐

 ①被打败。

 ②工作、计划或希望未达到预定的目标。

 ⒑

 ⒒

 ①疏忽,不留神。

 ②精神不正常或精神不振。

 ⒓

 ①失去平衡或调节。

 ②身体没有得到适当的调养。

 失yì 1.通"逸"。奔跑。 2.通"逸"。逃走。 3.通"逸"。隐遁。 4.通"佚"。放荡;淫佚。 5.通"佚"。安闲,安乐。 6.通"佚"。轻忽。
"足"字解释:足 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的方口象膝,下面的止”即脚,合起来指整个脚。本义脚)

 (同本义。秦汉以前,足”和’趾”都表示脚”;脚”表示小腿。魏晋以后,三者都表示脚,但在书面语中,多用足”) 

 足,人之足也,在下,从止口。--《说文》。按,膝下至跖之总名也。从止,即趾字,从口,象膝形。

 震为足。--《易·说卦》

 足恭而口圣。--《大戴礼记》

 手足胼胝,面目黧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

 郑人有欲买履者,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。--《韩非子》

 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
 折臂断足。--清

 足zú

 ⒈脚~迹。手舞~蹈。

 ⒉满,够量,充分满~。~够。充~。富~。

 ⒊补上补~。以昼~夜。

 ⒋完全此项工作一人~可完成。

 ⒌尽情地,尽量地他们~玩了半天。

 ⒍值得不~为奇。微不~道。

 ⒎够得上这本书~有八万字。

 ⒏

 足jù 1.(今读zú)补足;凑满。 2.拥,增益。参见"足本"。 3.过分。参见"足恭"。
"成"字解释:成 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从|”(即杵”)。斧”、杵”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。本义完成,成就)

 同本义

 成,就也。--《说文》

 成德之终也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
 成者功就不可易也。--《太元元错》

 箫韶九成。--《书·益稷》

 祝告曰利成。--《仪礼·少牢礼》

 及事成。--《周礼·司书》

 此织生自蚕茧,成于机杼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又如落成(建筑物完工)

 变成;成为 

 累寸不已,遂成丈匹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又如成习(成为习惯);成精;成仙(成为神仙)

 成全
"千"字解释:千〈数〉

 (形声。从十,人声。本义数目。十百为千) 同本义 

 千,十百也。--《说文》

 又如千夫(一千个成年男子);千门(千家);千社(25家为社,千社为25000家);千祀(千年,千代);总数为一千;千乘(兵车千辆);千载(千年)

 千 〈形〉

 比喻数甚大;许许多多 

 清丽千眼。--陆机《文赋》。注光色盛貌。”

 又如千千(比喻数目很多);千般(多种花样);千寻(形容极高);千钟(丰厚的俸禄。指富贵);千万劫(很长久);千式百样(各种各样);成千上万;白发三千丈;千丁(很多人);千人坑

 (指堆积大量人尸的土坑);千山(极言山多);千百(极言其多);千帆

 千qiān

 ⒈数目十个百为一~。

 ⒉〈表〉众多,极大~军万马。~辛万苦。

 ⒊

 ⒋

 ⒌

 ⒎"。
"古"字解释:古 

 (会意。从十,从口。本义古代。一般分为太古、上古、中古、近古)

 同本义 

 古,故也。--《说文》

 大古冠布。--《仪礼·士冠礼》。注大古,唐虞以上。”

 以是为近古也。--《谷梁传·桓公三年》。注古,谓五帝时。”

 慨长思而怀古。--《文选·张衡·东京赋》

 别求闻由古先哲王。--《书·康诰》

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,察今则可以知古。古今一也,人与我同耳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
 故古之人君,量而不欲入者,许由、务光是也。--清·黄宗羲《原君》

 又如远古(遥远的古代);古字(指隶书以前的古代文字);

 古gǔ

 ⒈很久以前的,过去的,跟"今"相对~代。~物。名胜~迹。已作~(已死)。

 ⒉〈古〉诗体五~。七~。

 ⒊

 ⒋

 ⒌

 古gù 1.通"故"。故旧。参见"古处"。 2.通"故"。因此;所以。 3.通"固"。姑且。 4.通"固"。本来。

 古kū 1.见"古成"。
"恨"字解释:恨〈动〉

 (形声。从心,艮声。本义怀恨在心,怨恨)

 同本义 

 恨,怨也。--《说文》

 今财亡民罢,莫不怨恨。--《国语·周语下》

 役夫敢申恨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恨贯肌骨。--唐·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
 亡国之恨。--清·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

 又如恨命(恨恨地;拼命);恨恨(气 忿的样子);恨穷发极(愤恨到极点而发怒);恨五骂六(投骰子时的叫骂声);恨如头醋(比喻非常可恶,令人恨得切齿)

 遗憾;后悔 

 臣死不恨矣!--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

 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,生者不衔怨而受罪。--《汉书·王嘉传》

 公子恨之复返。--

 恨hèn

 ⒈遗憾,不满意~事。遗~。悔~。懊~。

 ⒉怨,仇视怨~。仇~。民族~。~之入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