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拿三搬四

比喻不服从调派。

拿三搬四

读音(发音): ná sān bān sì

详细解释(意思):比喻不服从调派。

出处(典故):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二回袭人笑道‘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烧了窟窿,你去了,谁能以补呢?你倒别和我拿三搬四的。’”

示例:

第三个字为"搬"的成语

成语"拿三搬四"逐字解释

"拿"字解释:拿 

 (会意。手合起来,表示握持,字本作挐”。从手。奴声。本义握持)

 同本义 

 手里拿串拍板。--《水浒传》

 又如从架上拿书;用钳子拿钉子;他拿起帽子和大衣走了;别拿我的东西

 捉拿 

 差人拿不将他来;差人都合他是一个人,谁肯拿他?--《醒世姻缘传》

 又如缉拿(搜查捉拿);拿不将(拿不了);拿究(捉拿查究);拿捕(捉拿;逮捕);拿访(捉拿查访);拿送(逮捕解送);拿解(逮捕解送)

 矜持;摆 

 刁难 

 拿(拏)ná

 ⒈握,用手取~菜刀。~铅笔。~茶来。

 ⒉掌握,把握~稳。~准。

 ⒊捉,逮捕捉~。缉~犯人。猫~老鼠。

 ⒋强力夺取~下敌人的碉堡。

 ⒌挟制这种事~不住人。

 ⒍用,把~尺量布。~钱买货。别~我开心。

 ⒎侵蚀,侵害这衣服让药水~烂了。

 ⒏
"三"字解释:三〈数〉

 (指事。本义数目。二加一的和)

 同本义 

 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从三数。--《说文》

 三,数名。--《广韵》

 二与一为三。--《庄子·齐物论》

 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--《老子》

 王三赐命。--《易·师》。荀注三者阳德成也。”

 结恨三泉。--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。注三者数之小终。”

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。--《易·需》

 纪之以三。--《国语·周语下》

 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--《战国策》

 又如三叉(三歧的道路);三木(古时套在犯人颈、手、足上的刑具);三节(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、三月三上巳节、九

 三sān

 ⒈数目字~个。~人行必有我师。

 ⒉多次再~叮嘱。~番五次。~思而行。~令五申。~复斯言。

 ⒊[三甲]〈古〉"殿试"中榜者(进士)的三个等级。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,分为三等即"三甲"。一甲,赐"进士及第";二甲,赐"进士出身";三甲,赐"同进士

 出身"。每甲各取有若干名,统称进士。元、明、清,殿试的中榜者,一甲只取有三名,二甲、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。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,第二名叫榜眼,第三名叫探花。

 三sàn 1.多次;再三。
"搬"字解释:搬 

 (形声。从手,般声。本义挪动)

 同本义 

 师见僧搬土次,乃以一块土放僧担上。--《五灯会元·文益禅师》

 又如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;把货物搬走;他早就搬走了;搬场(迁居)

 套用,移用 

 搬请;求助 

 挑拨 

 扮演 

 搬 bān

 ①移动物体的位置~桌子。

 ②迁移~家。

 【搬弄是非】在背地里乱议论或传别人的话,故意挑拔,引起纠纷。
"四"字解释:四 

 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。本义数目。三加一所得) 同本义 

 四,阴数也。四分之。--《说文》

 阴数次三也。--《玉篇》

 路下四亚之。--《仪礼·觐礼》。注谓乘马也。”

 光被四表。--《书·尧典》

 闰月定四时成岁。

 良马四之--《诗·鄘风·干旄》

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--刘邦《大风歌》

 又如四垂(四边);四梢(城镇四方边缘地方);四隅头(四方街口,四处);四柱(指人出生的年、月、日、时);四不拗六(少数拗不过多数);四趁(相称,各处都合适);四门(四方之门

 );四鼓(四更);四知(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子知);四

 四sì数目字三~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