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过庭之训

用以指父亲的教诲。

过庭之训

读音(发音): guò tíng zhī xùn

详细解释(意思):用以指父亲的教诲。

出处(典故): 《论语·季氏》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”

示例:

过庭之训成语接龙

成语"过庭之训"逐字解释

"过"字解释:过 

 古国名 

 处浇于过,处豷于戈。--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

 姓,过国之后

 过 

 (形声。从辵,表示与行走有关,唈声。本义走过,经过)

 同本义 

 过,度也。--《说文》

 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--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
 雷霆乍惊,宫车过也。--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
 有过于江上者,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
 行过夷门,见侯生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 又如过江;过马路;从这条街上过;从他门前过;路过(途中经过);过翼(经过的飞鸟);过宾(

 过(過)guò

 ⒈经历,经历某个空间、时间、地点~去。经~。走~。度~。~节。~桥。~河。

 ⒉进行某种处理~磅。~滤。~目。

 ⒊超越,超出某种范围或限度胜~。太~分。莫~火。~于激动。刚刚~期。已~半数。

 ⒋转移,传递,交往~户。~电。~从。

 ⒌错误~失。~错。知~必改。

 ⒍用在动词后面。

 ①助词。〈表〉曾经或完毕看见~。去~了。曾用~。吃~了。

 ②与"来"、"去"连用,〈表〉趋向搬~来。走~去。

 ⒎

 ⒏

 ①花费太多。

 ②辜负。

 ⒐

 ⒑

 ⒒

 ⒓

 ⒔

 过(過)guō姓。

 过huò 1.车的盛膏器。 2.通"祸"。灾祸。
"庭"字解释:庭〈名〉

 (形声。从广,廷声。广,就山岩架成的屋。本义厅堂)

 同本义 

 庭,宫中也。--《说文》

 是君子之所以骋志意于坛宇宫庭也。--《荀子·儒效》

 藜棘树于中庭。--《楚辞·刘向·九叹·思古》。注堂下谓之庭。”

 又如庭落(厅堂);庭庑(堂下四周的廊屋);庭炬(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);庭阶(厅砌。堂前的台阶)

 堂阶前的地坪 

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。--《诗·魏风·伐檀》

 徘徊庭树下。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
 眄庭柯以怡颜。--晋·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

 缢于庭树。

 严霜结庭兰。

 又如庭闱(

 庭tíng

 ⒈院子~院。前~。

 ⒉厅堂大~。洒扫~内。

 ⒊审判案件的地方或机构法~。开~。~长。

 ⒋〈古〉通"廷"朝~。宫~。
"之"字解释:之 

 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
 同本义 

 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
 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
 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

 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
 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
 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
 之zhī

 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
 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
 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
 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
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
 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
"训"字解释:训 

 (形声。从言,川声。本义教育,教导)

 同本义 

 训,说教也。--《说文》

 大训。--《书·顾命》

 告之训典。--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

 是为明训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。注教也。”

 务材训农,通商惠工。--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

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,素不闻诗书之训。--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训俭示康。--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
 又如训蒙(在私塾教授小学生);训蒙教授(教幼童的私塾先生);训人(负责教育的官员或师长);训章(训示规范)

 解说,注释。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 

 但世人未之深亮训

 训xùn

 ⒈教导,教诲~导。~练。吸取教~。

 ⒉法则,规范,准则遗~。不足为~。

 ⒊申斥~人。~诫。

 ⒋词义解释~释。~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