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堂上一呼,阶下百诺

诺答应。堂上一声呼唤,阶下齐声答应。多形容旧时豪门权贵威势烜赫,侍从和奉承的人很多。

堂上一呼,阶下百诺

读音(发音): táng shàng yī hū,jiē xià bǎi nuò

详细解释(意思):诺答应。堂上一声呼唤,阶下齐声答应。多形容旧时豪门权贵威势烜赫,侍从和奉承的人很多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吕氏春秋·过理》宋王大悦,饮酒室中。有呼万岁者,堂上尽应;堂上已应,堂下尽应。门外庭中闻之,莫敢不应。”

示例: ~。★元·无名氏《举案齐眉》第二折

堂上一呼,阶下百诺成语接龙

第五个字为"阶"的成语

第八个字为"诺"的成语

成语"堂上一呼,阶下百诺"逐字解释

"堂"字解释:堂〈名〉

 (形声。从土,尚声。尚”有高”义。本义殿堂。高于一般房屋,用于祭献神灵、祈求丰年)

 同本义

 堂,殿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注古曰堂,汉以后曰殿。古上下皆称堂,汉上下皆称殿。至唐以后,人臣无有称殿者矣。”

 殿,堂之高大者也。--《说文古本考》

 立于西堂。--《书·顾命》

 吾见封之若堂者矣。--礼记·檀弓》。注堂形四方而高。”

 王坐于堂上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
 燕坐于华堂之上。--明·刘基《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》

 观其坐高堂。--明·刘基《卖柑者言》

 华

 堂táng

 ⒈〈古〉宫室。前为~,后为室。

 ⒉正屋,高大宽敞的房子~屋。殿~。课~。礼~。会~。纪念~。

 ⒊特指内室,因而以此尊称母亲令~(敬称别人的母亲)。

 ⒋同祖的亲属~叔。~姐。~姨。

 ⒌旧时官吏办政事的地方,又特指审案的地方公~。政事~。过~听审。

 ⒍

 ⒎

 ①盛大的样子~ ~之阵。~~正正。

 ②容貌俊伟出众的样子相貌~ ~。

 ③无顾忌的样子~ ~自来去。
"上"字解释:上〈名〉

 (指事。小篆字形。下面的一”表示位置的界线,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。本义高处;上面)

 同本义 

 上,高也。--《说文》

 宛丘之上兮。--《诗·陈风·宛丘》

 施于松上。--《诗·小雅·顁弁》

 冬时有嗽上气疾。--《周礼·疾医》

 云上于天干。--《易·需》

 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
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又如上荣(飞檐。屋檐两端的挑角);上柽(门框上端的横梁);上漏下湿(形容屋舍破旧,不蔽风雨);上网(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);上丹田(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);上

 上shàng

 ⒈位置在高处的,跟"下"相对~面。~边。〈引〉质量、等级、地位高的或次序在前的~乘。~品。~等。~策。~级。~司。~行下效。~册。~月。~半天。

 ⒉从低处到高处~山。~楼。〈引〉去,到,进呈,向前进~船。~北京。~农村。~书。献~。赶~。你快~。

 ⒊增添,安装~油。~菜。~门窗。

 ⒋登载,登记~报纸。~帐簿。

 ⒌按规定时间进行活动~课。~操。~班。

 ⒍指方面领导~。实际~。东面~。

 ⒎指时间、处所、部位、范围等早~。课堂~。大路~。火车~。墙头~。书本~。心坎~。城市~。

 ⒏指物体表面脸~。包装~。表面~。

 ⒐涂,擦涂~。~药膏。~油漆。

 ⒑拧紧~琴弦。~闹钟。

 ⒒〈表〉动作趋向或达到、完成泡~茶。爬~来。坐~去。登~高峰。考~了研究生。当选~人民代表。

 ⒓达到一定程度或数量~够了。~满了。成千~万。

 ⒔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,相当于简谱的"1"。

 ⒕

 ⒖

 上shǎng
"一"字解释:一 

 (指事。一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数词。大写作壹”。最小的正整数。常用以表示人或事、物的最少数量)

 同本义 

 一,惟初太始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--《说文》

 一也者,万物之本也。--《淮南子·诠言》

 抱一而天下试。--《老子》

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。--《书·君奭》。传天子也。”

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
 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。(公元九二年六月,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,杀死大臣郭崇韬,时谣言纷起,人心惶惶。屯驻在贝州(现河北省清河县)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

 一yī

 ⒈数目字。整数中最小的数~龙~猪。

 ⒉纯,专~心~意。用心~也。

 ⒊相同,同样~致。~模~样。

 ⒋全,满~如既往。~网打尽。~身是胆。

 ⒌又,其它,另外昆明市~名春城。

 ⒍用在重叠动词的中间,〈表〉稍微,短暂试~试。望~望。停~停。

 ⒎跟"就"呼应。

 ①〈表〉每逢~想到要回祖国,就归心似箭。

 ②〈表〉两事的时间紧接着~教就懂。~学就会。

 ⒏〈古〉副词。乃,竟~至此乎!

 ⒐〈古〉副词。

 ⒑〈古〉副词。一旦,一经~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

 ⒒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,相当于简谱的低音"7"。

 ⒓

 ①特定~定的阶级。

 ②相当工作上取得了~定的成绩。

 ③规定,确定按~定的规章办事。

 ④必然共产主义~定会实现。

 ⒔

 ⒕

 ⒖
"呼"字解释:呼 

 (形声。从口,乎声。本义吐气,与吸”相对)

 同本义 

 呼,外息也。--《说文》(外息,指呼气)

 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。--《书·大传》

 候呼引针。--《素问·离合真邪论》

 又如呼哈(呼吸吞吐);呼噏(吐云纳气);呼息(呼吸,喘气);呼翕(呼气和吸气)

 大声叫喊 

 呼,唤也。--《广韵》

 式号式呼。--《诗·大雅·荡》

 城上不呼。--《礼记·曲礼上》

 媵侍于户外,呼则闻。--《仪礼·士昏礼》

 呼河伯妇来。--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

 一人大呼。

 呼(噁)hū

 ⒈往外出气,跟"吸"相对~气。

 ⒉喊,叫唤~喊。~叫。~唤。高~口号。~吁(大声喊叫地提出要求)。~应(互通声气,彼此关照)。

 ⒊像声词北风刮得~ ~地响。

 ⒋

 ⒌

 呼hè 1.叹词。表示愤怒的声音。
"阶"字解释:阶〈名〉

 (形声。从阜,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,皆声。本义台阶)

 同本义 

 阶,陛也。字亦作堦。--《说文》

 御史奏鸡鸣于阶下。--《尚书·大传》

 浮堦乘虚。--何晏《景福殿赋》

 三揖至于阶。--《荀子·乐论》

 苔痕上阶绿。--唐·刘禹锡《陋室铭》

 庭阶寂寂。--明·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

 匍匐阶下。--明·宗臣《报刘一丈书》

 又如阶廊(台阶和走廊);阶檐(台阶与屋檐);阶陛(宫殿的台阶);阶除(台阶);阶墀(宫殿台阶)

 梯子 

 捐阶。--《孟子》。注梯也。”

 欲释阶而登天兮。--《楚辞·九章·惜诵

 阶(隺、堦)jiē

 ⒈台阶,建筑物中用砖、石等砌的分层梯级三揖至于~(揖拱手礼)。〈引〉梯子攀~而上。〈喻〉通达、上升的途径进身之~。

 ⒉〈古〉官员的品级官~。

 ⒊

 ⒋

 ⒌

 ①指同一阶级中因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分成的层次农民阶级中有富农、中农、贫农等~层。

 ②指由不同阶级出身,而因某种相同的特征所形成的集团知识分子~层。
"下"字解释:下 

 (指事。据甲骨文,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,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。本义下面,位置在下)

 同本义 

 下,底也。--《说文》

 在南山之下。--《诗·召南·殷其靬》

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--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

 下声肆。--《周礼·典同》。注谓钟形下大。”

 君臣上下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
 阴山下。--《乐府诗集·杂歌谣辞·敕勒歌》

 放之山下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
 愬至城下。--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
 奔倚其下。--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

 又如下元(道教指水中或水府);下溜头(下流头。江河下

 下xià

 ⒈位置在低处,跟"上"相对~部。~面的。在楼~。〈引〉

 ①时间、次序在后~午。~周。~页。~册。

 ②级别低的~级。谦词~情。在~。正中~怀。

 ③等级低,质量差~等品。这算~策。

 ⒉低,跟"高"相对,由高到低分个高~。~楼梯。~山坡。〈引〉

 ①投入,进入~矿井。~油锅。

 ②去,往~乡。~车间。~基层。

 ③结束,离开~课了。已~班。

 ④投送,颁布~挑战书。~命令。

 ⑤降落~小雨。~大雪。

 ⑥向下面的~达文件。~放权力。

 ⒊攻破,攻克攻~碉堡。已~数城。

 ⒋方面,方位两~商议。四~观望。

 ⒌让,退相持不~。

 ⒍减除,卸掉减~。除~。~妆。卸~货物。

 ⒎在名词后。

 ①〈表〉在里面水~。头发~。意~如何?

 ②〈表〉某个时节时~。而今眼目~。

 ⒏在动词后。

 ①〈表〉动作的趋向、继续停~来。说~去。

 ②〈表〉关系教导~。关怀~。哺育(之)~。

 ③〈表〉完成,结果准备~资料。打~了扎实的基础。

 ⒐作出~决心。~结论。

 ⒑用,使用~功夫。对症~药。

 ⒒处所,范围乡~。手~。

 ⒓动物产卵或产仔鸭~蛋。猪~崽了。

 ⒔少于不~五十人。

 ⒕量词。指动作的次数打三~。挥动几~。

 ⒖

 ①人或物的去处、着落有了~落。

 ②下降正在~落。

 ⒗

 ①江河的下游。

 ②旧时指卑下的地位或工作。

 ③卑鄙龌龊~流无耻。

 ⒘

 ①人的结局(多含贬义)贪官的~场--死刑。

 ②演员或运动员等退场。

 ③旧指到考场应考。

 ⒙

 下jià 1.见"下借"。
"百"字解释:百 
 
 (会意。从一,从白。白”假借为百”。本义数词)
 
 十个十。一百,100 
 
 百,十十也。--《说文》
 
 律中百钟。--《淮南子·时则》
 
 虽人有百手,手有百指,不能指其一端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 
 又如百辆之迎(用隆重仪式迎娶新妇);百日(一百天;人死后的一百天,请僧道诵经或作道场);百户(一百户人家;统兵百人之官)
 
 概数。言其多,许多的,众多的 
 
 千禄百福。--《诗·大雅·假乐》
 
 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 
 猿则百叫无绝。--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
 
 又如百花争艳;百发百中。
"诺"字解释:诺 

 (形声。从言,若声。本义表示)

 同本义(一般用于上对下、尊对卑或平辈之间,卑对尊用谨诺” 

 诺,应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应词也。缓应曰诺,疾应曰唯。

 莫敢不诺。--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

 太后曰诺。恣君之所使之。”--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

 孟尝君不说,曰诺,先生休矣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
 又如诺诺(连声应诺);诺唯(应诺);诺许(许诺;应允)

 古时批字于公文之尾,表示许可叫诺”,犹今签字 

 是谁画诺谁传诏,一纸明贻万国羞!--清·黄遵宪《述闻》

 诺贝尔

 

 诺nuò

 ⒈答应,应允~言。

 ⒉答应声,〈表〉同意~~连声。唯唯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