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上无片瓦,下无插针之地

头顶上没有一片瓦,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。形容一无所有,贫困到了极点。

上无片瓦,下无插针之地

读音(发音): shàng wú piàn wǎ,xià wú chā zhēn zhī dì

详细解释(意思):头顶上没有一片瓦,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。形容一无所有,贫困到了极点。

出处(典故): 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上无片瓦,下无卓锥,学人向什么处立?”

示例: 贫农们不怕失掉什么。他们中间有很多人,确实是~”,他们有什么不进农会?★毛泽东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

第七个字为"插"的成语

第八个字为"针"的成语

第十个字为"地"的成语

成语"上无片瓦,下无插针之地"逐字解释

"上"字解释:上〈名〉

 (指事。小篆字形。下面的一”表示位置的界线,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。本义高处;上面)

 同本义 

 上,高也。--《说文》

 宛丘之上兮。--《诗·陈风·宛丘》

 施于松上。--《诗·小雅·顁弁》

 冬时有嗽上气疾。--《周礼·疾医》

 云上于天干。--《易·需》

 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
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又如上荣(飞檐。屋檐两端的挑角);上柽(门框上端的横梁);上漏下湿(形容屋舍破旧,不蔽风雨);上网(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);上丹田(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);上

 上shàng

 ⒈位置在高处的,跟"下"相对~面。~边。〈引〉质量、等级、地位高的或次序在前的~乘。~品。~等。~策。~级。~司。~行下效。~册。~月。~半天。

 ⒉从低处到高处~山。~楼。〈引〉去,到,进呈,向前进~船。~北京。~农村。~书。献~。赶~。你快~。

 ⒊增添,安装~油。~菜。~门窗。

 ⒋登载,登记~报纸。~帐簿。

 ⒌按规定时间进行活动~课。~操。~班。

 ⒍指方面领导~。实际~。东面~。

 ⒎指时间、处所、部位、范围等早~。课堂~。大路~。火车~。墙头~。书本~。心坎~。城市~。

 ⒏指物体表面脸~。包装~。表面~。

 ⒐涂,擦涂~。~药膏。~油漆。

 ⒑拧紧~琴弦。~闹钟。

 ⒒〈表〉动作趋向或达到、完成泡~茶。爬~来。坐~去。登~高峰。考~了研究生。当选~人民代表。

 ⒓达到一定程度或数量~够了。~满了。成千~万。

 ⒔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,相当于简谱的"1"。

 ⒕

 ⒖

 上shǎng
"无"字解释:无 

 (会意。据甲骨文字形,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。卜辞、金文中无、舞”同字。本义乐舞)

 同本义 

 哲学范畴,指无形、无名、虚无等,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

 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--《老子》

 无 

 没有,跟有”相对 

 无,不有也。--《玉篇》

 无若丹朱傲。--《书·益稷》

 无偏无党。--《书·洪范》

 无内人之疏,而外人之亲。--《荀子·法行》

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--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 无不伸颈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 无不变色。

 无不毕肖。

 无(無)wú

 ⒈没有,跟"有"相对~粮~钱。~穷~尽。

 ⒉不~仿说出。

 ⒊不分,不论,不外~分。~论,地~四方。民~异国。事~大小。~非如此。

 ⒋通"毋"。不,不要~往。

 ⒌

 无mó 1.见"南无"。
"片"字解释:片〈名〉

 指有图像、景物或录有声音的片子 

 片〈动〉

 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象劈开的木片。本义劈开树木之类)

 同本义

 片,判木也,从半木。--《说文》。段注谓一分为二之木片。”

 又如片批(切肉的一种刀法。刀略倾斜,切之使肉成片状)

 用刀将物斜削成扁薄形状 

 片 〈名〉

 扁而薄的东西 

 雪片一冬深。--唐·杜甫《寄杨五桂州谭因州参军段子之任》

 又如唱片;画片;相片;影

 片piān扁而薄的东西。使用于画~、相~、唱~儿、电视~、电影~儿等。

 片piàn

 ⒈破开的木或草木~。竹~。麦草~。〈引〉扁而薄的东西名~。铁~子。明信~儿。

 ⒉切薄成片~猪肝。把鱼~一~。

 ⒊偏而不全主观~面。

 ⒋少、短、零星~刻。~断。~言只字。

 ⒌大范围内再划分小范围分~。

 ⒍量词。指面积、范围或成片的东西等一大~麦田。两~菜地。服三~药。
"瓦"字解释:瓦 

 (象形。象屋瓦俯仰相承的样子。瓦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已烧土器的总称)

 同本义 

 瓦,土器已烧之总名。--《说文》

 神农作瓦器。--《周书》

 夏时昆吾作瓦。--《礼记·有虞上陶世本云》

 载弄之瓦。--《诗·小雅·斯干》。传纺砖也。”

 又如瓦大(瓦制的酒器);瓦缶(口小腹大的瓦器);瓦器(用泥土烧制的器皿);瓦伶(陶瓦制的偶像);瓦卮(陶制的盛酒器);瓦豆(古代陶制的一种礼器);瓦兆(瓦卜。古代占卜法之

 一。击瓦定吉凶);瓦池(墨盆);瓦盎(瓦制的盆器);瓦窑(烧制砖瓦陶瓷器的灶。戏称生女孩较多的妇女,因为

 瓦wǎ

 ⒈覆盖屋顶的东西,多用陶土烧成,也有用塑料、石棉、水泥等制成的盖上~。~房五间。

 ⒉陶土制作烧成的~缸。~罐。

 ⒊

 ⒋

 ①原指将圆筒形的土坯,分切四片成瓦◇〈喻〉分裂崩溃土崩~解。

 ②分化~解敌军。

 瓦wà

 ⒈

 ⒉
"下"字解释:下 

 (指事。据甲骨文,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,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。本义下面,位置在下)

 同本义 

 下,底也。--《说文》

 在南山之下。--《诗·召南·殷其靬》

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--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

 下声肆。--《周礼·典同》。注谓钟形下大。”

 君臣上下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
 阴山下。--《乐府诗集·杂歌谣辞·敕勒歌》

 放之山下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
 愬至城下。--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
 奔倚其下。--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

 又如下元(道教指水中或水府);下溜头(下流头。江河下

 下xià

 ⒈位置在低处,跟"上"相对~部。~面的。在楼~。〈引〉

 ①时间、次序在后~午。~周。~页。~册。

 ②级别低的~级。谦词~情。在~。正中~怀。

 ③等级低,质量差~等品。这算~策。

 ⒉低,跟"高"相对,由高到低分个高~。~楼梯。~山坡。〈引〉

 ①投入,进入~矿井。~油锅。

 ②去,往~乡。~车间。~基层。

 ③结束,离开~课了。已~班。

 ④投送,颁布~挑战书。~命令。

 ⑤降落~小雨。~大雪。

 ⑥向下面的~达文件。~放权力。

 ⒊攻破,攻克攻~碉堡。已~数城。

 ⒋方面,方位两~商议。四~观望。

 ⒌让,退相持不~。

 ⒍减除,卸掉减~。除~。~妆。卸~货物。

 ⒎在名词后。

 ①〈表〉在里面水~。头发~。意~如何?

 ②〈表〉某个时节时~。而今眼目~。

 ⒏在动词后。

 ①〈表〉动作的趋向、继续停~来。说~去。

 ②〈表〉关系教导~。关怀~。哺育(之)~。

 ③〈表〉完成,结果准备~资料。打~了扎实的基础。

 ⒐作出~决心。~结论。

 ⒑用,使用~功夫。对症~药。

 ⒒处所,范围乡~。手~。

 ⒓动物产卵或产仔鸭~蛋。猪~崽了。

 ⒔少于不~五十人。

 ⒕量词。指动作的次数打三~。挥动几~。

 ⒖

 ①人或物的去处、着落有了~落。

 ②下降正在~落。

 ⒗

 ①江河的下游。

 ②旧时指卑下的地位或工作。

 ③卑鄙龌龊~流无耻。

 ⒘

 ①人的结局(多含贬义)贪官的~场--死刑。

 ②演员或运动员等退场。

 ③旧指到考场应考。

 ⒙

 下jià 1.见"下借"。
"无"字解释:无 

 (会意。据甲骨文字形,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。卜辞、金文中无、舞”同字。本义乐舞)

 同本义 

 哲学范畴,指无形、无名、虚无等,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

 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--《老子》

 无 

 没有,跟有”相对 

 无,不有也。--《玉篇》

 无若丹朱傲。--《书·益稷》

 无偏无党。--《书·洪范》

 无内人之疏,而外人之亲。--《荀子·法行》

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--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 无不伸颈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 无不变色。

 无不毕肖。

 无(無)wú

 ⒈没有,跟"有"相对~粮~钱。~穷~尽。

 ⒉不~仿说出。

 ⒊不分,不论,不外~分。~论,地~四方。民~异国。事~大小。~非如此。

 ⒋通"毋"。不,不要~往。

 ⒌

 无mó 1.见"南无"。
"插"字解释:插 

 (形声。从手,臿)声。本义刺入、挤放进去)

 同本义 

 插,刺内也。--《说文》

 沉吟放拨插弦中。--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
 是日城内遍插白旗。--《广州军务记》

 又如插花筵席(流水席,即客人随到随开的筵席);插标(古人出售物品时,把茅草插在物品上表示出售);插管(双肩式大门的门闩)

 参与,加入 

 把秧苗、枝条移栽到田地中去 

 加进 

 

 插 chā

 ①长形或片状的东西进入别的东西里见缝~针。

 ②中间加进去或加进中间去~嘴、~手。

 【插队落户】

 ①'文革'期间在职干部下放劳动的一种形式。按一定比例,让一些在职干部连同其家属迁到农村落户,参加所在公社、生产队的生产劳动。住房由国家帮助解决。有的照拿工资

 ,有的则按离职处理。

 ②'文革'中,初中、高中和部分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农村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,他们或在贫下中农家里居住,或成立'知青点',与社员一样,依靠工分生活。知识青年插队落户

 ,是'上山下乡'运动的~、~差插 隿?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
 【插科打诨】指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些滑稽的言语和动作来引人发笑。诨戏谑,开玩笑。

 【插曲】

 ①穿插在电影或话剧中比较有独立性的乐曲。

 ②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断。

 【插入语】在句子里插入的一个成分,不作句子成分,也不同句子成分发生结构关系,既不起联结作用,也不表示语气。如'这部小说,在我看来,写得很生动'。'在我看来'就

 是插入语。

 【插穗】见【插条】。

 【插条】〈生〉植物营养繁殖的一种方式。把某些植物的枝条插在潮湿的土壤里,让它生根出芽,长成新的植物体。优点是材料易得,技术简单。又叫插枝、插穗。

 【插图】插印于正文中的图画,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。我国古代文艺作品很早就出现了'出相'、'绣像'、'全图'等插图形式。

 【插叙】叙述方法之一,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,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另一段叙述,插入的叙述结束后,再继续原来的叙述。插叙可以丰富情节,扩展内容,深化

 主题或刻画人物性格。

 【插页】书刊内印有图表、照片等的单页。

 【插枝】见【插条】。

 【插足】比喻参与某种活动。

 插chā放入,扎进去将花~在花瓶里。~秧。〈引〉参与,加入~话。~班学习。
"针"字解释:针 

 (会意。从金,从十。最初用的竹针,写作箴”,后来有了金属的针,写作鎝”(针)。本义缝衣的用具)

 同本义 

 缝缀衣物的用具。也叫引线”

 鎝,所以缝也。--《说文》。字亦作针。

 挫鎝治纓,足以糊口。--《庄子·人间世》

 若当针,不过一二处。--《三国志·华陀传》

 月小看针暗,云开见缕明。--陈叔宝《七夕宴玄圃诗》

 又如针头线脑(做针线活的零碎物件);针巧(针线的工夫精巧);针缕(即针线”。也作鎝缕”、鎝镂”);针关(针孔);针颖(针尖);针头(针尖。借指绣针);针锋(针尖);针

 帖(插针用的线板);针虱(针马虱。

 针(鎝)zhēn

 ⒈缝、补衣物时引线用的一种细长的工具缝~。穿~引线。

 ⒉形状像针的东西松~。大头~。金~菜。钟表上的时~、分~、秒~。

 ⒊用于医疗的有关针的器具、药品等~头。银~。扎~。打~。防疫~。~剂。~灸疗法。~刺麻醉。

 ⒋

 针qián 1.钳取,夹取。 2.约束。参见"针口结舌"。 3.姓。春秋时鲁有大夫针季。见《左传.庄公三十二年》。
"之"字解释:之 

 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
 同本义 

 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
 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
 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

 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
 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
 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
 之zhī

 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
 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
 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
 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
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
 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
"地"字解释:地 

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

 表示动态,相当于着”。常附在立、卧、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

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。--《舜子变文》

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

 相看月未坠,白地断肝肠。--唐·杜甫《越女词》

 地 

 (形声。从土,也声。本义大地)

 同本义,与天”相对 

 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。--《春秋·元命苞》

 土乙力为地。--《尔雅·释地》

 地生养万物。--《管子·形势解》

 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