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鸡犬不闻

形容极为荒凉冷僻。

鸡犬不闻

读音(发音): jī quǎn bù wén

详细解释(意思):形容极为荒凉冷僻。

出处(典故):

示例:

成语"鸡犬不闻"逐字解释

"鸡"字解释:鸡 

 (形声。从鸟,奚声。本义家禽名。雄鸡可以报晓) 鸟纲雉科家禽,品种很多,喙短锐,有冠与肉髯,翅膀短,尤指普通家鸡(gallus gallus) 

 雞,知时兽也。从隹,奚声。籀文从鴅。--《说文》

 雞者,小兽,主司时起居人。--《汉书·五行志》

 食菽与雞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
 雞曰翰音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
 巽为雞。--《易·说卦传》

 工商执雞。--《周礼·大宗伯》

 鸡犬相闻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
 故人具鸡黍。--唐·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

 鸡栖于厅。--明·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

 又如鸡男(雄鸡);鸡坊(养鸡场);鸡肤(鸡

 鸡(雞、鷄)jī家禽之一。头部有红色肉冠和肉髯。雄的善啼好斗,能报晓。品种很多。肉和蛋供食用养~致富。
"犬"字解释:犬〈名〉

 (象形。犬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狗)

 同本义。古时特指大狗,后来犬、狗通名 

 犬,狗之有县蹏者也。象形。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。--《说文》

 效犬者,左牵之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。疏大者为犬,小者为狗。”

 食麻与犬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
 时则有犬祸。--《洪范五行传》

 犬坐于前。--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

 又如牧羊犬;猎犬;警犬;玩赏犬;挽曳犬;皮肉用犬;犬羊(狗和羊);犬马(狗和马);犬人(官名。周礼秋官之属。掌理犬牲的官员);犬服(古代车上用犬皮制成的兵器袋)

 旧时常用为自谦或鄙斥他人之词 

 犬quǎn

 ⒈狗。

 ⒉
"不"字解释:不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

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
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

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闻"字解释:闻 

 (形声。从耳,门声。本义听到)

 同本义 

 闻,知声也。--《说文》

 闻耳之聪也。--《墨子经上》

 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--《礼记·大学》

 闻佳人兮召予。--屈原《九歌·湘夫人》

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闻屏障中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,听其音,铮铮然有京都声。--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
 又如闻声不食(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);闻所不闻(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。也说闻所未闻”);闻风响应(听到风声,

 闻wén

 ⒈听耳~目睹。~过则喜。~风而起。

 ⒉消息,听说的,听见的新~。奇~。~所未~。

 ⒊出名,有名望~人。~名。

 ⒋名声丑~。令(好的)~。

 ⒌知识见~。博~强志(记)。

 ⒍用鼻子嗅~着烟味。~到香味。

 闻wèn 1.声誉,名声。 2.通"问"。慰问。 3.通"问"。询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