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不言而信

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。形容有崇高的威望。

不言而信

读音(发音): bù yán ér xìn

详细解释(意思):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。形容有崇高的威望。

出处(典故): 《庄子·田子方》夫子不言而信,不比而周。”

示例: 尧舜之世,正百官而诸侯服,去四凶而天下安,~,不怒而威。★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十八回

成语"不言而信"逐字解释

"不"字解释:不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

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
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

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言"字解释:言 

 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舌”字,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。言”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。从言”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。本义说,说话)

 同本义 

 直言曰言,论难曰语。--《说文》

 志以发言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

 志以定言。--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

 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

 言,心声也。--《法言·问神》

 言,口之利也。--《墨子经》

 言者所以在意。--《庄子·外物》

 具言所闻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
 趋机而言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言讫不见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

 言yán

 ⒈话语~。诺~。有~在先。~而有信。

 ⒉讲,说~语。~行一致。身教重于~教。

 ⒊汉语中的一个字,也指一句话五~绝句。七~乐府。一~为定。

 ⒋文言中的动词词头(无义)驾~出游(驾驾车)。

 言yàn 1.诉讼。 2.通"唁"。慰问。

 言yín 1.参见"言言"。
"而"字解释:而 

 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胡须形。上面的一”表示鼻端,|”表示人中;下面分内外两层,外层象两腮的胡子,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。而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颊毛) 同本

 义 

 而,颊毛也。--《说文》

 而 

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,可连接词、短语和分句,表示多种关系 

 表示并列关系

 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
 表示递进关系

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
 表示承接关系

 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

 而 ér

 ①〈古〉你;你的余知~无罪也。(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)、必欲烹~翁。(《史记·项羽本记》)

 ②表示并列、转折、顺接等国富~兵强、知一~不知二。

 而néng 1.能够。 2.能力,才能。 3.安定。
"信"字解释:信 

 (会意。从人,从言。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。本义真心诚意)

 同本义 

 信,诚也。--《说文》

 有诸已之谓信。--《孟子》

 信,言合于意也。--《墨子经》

 信者,诚也。专一不移也。--《白虎通·情性》

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

 期果言当谓之信。--《贾子道术》

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。--《礼记·经解》

 信誓旦旦。--《诗·卫风·氓》

 反贼无信!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!--《三国演义》

 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--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

 信而见疑。--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
 则是

 信xìn

 ⒈诚实,不欺骗~守。诚~。讲~用。言而有~。

 ⒉确实,可靠,不怀疑~赖。可~。相~。~而有征。~誉第一。

 ⒊敬慕,崇奉~仰。~奉。~徒。

 ⒋消息,记号~息。报~。喜~儿。放~号枪。

 ⒌凭据~物。印~。

 ⒍函件书~。送~。介绍~。

 ⒎随便~手拈来。闲庭~步。~口雌黄。

 ⒏

 ⒐〈古〉通"伸"。伸展。

 信shēn 1.通"伸"。伸直,伸长。 2.通"伸"。伸张。 3.通"身"。见"信圭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