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惊见骇闻

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。同惊耳骇目”。

惊见骇闻

读音(发音): jīng jiàn hài wén

详细解释(意思):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。同惊耳骇目”。

出处(典故): 清·刘大櫆《与王君书》以故凡厥所有,皆与世龃龉,只可自娱,不堪共质。间尝出以示人,惊见骇闻,非怒则笑。”

示例:

成语"惊见骇闻"逐字解释

"惊"字解释:惊 

 (形声。从马,敬声。本义马受惊)

 同本义 

 驚,马骇也。--《说文》

 襄子至桥而马惊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

 又如惊嘶(马受惊而嘶叫);惊尘(车马疾驶所扬起的尘土);惊镳(惊马)

 惊动;震惊

 宫庭震惊。--《楚辞·招魂》

 其生若惊。--《吕氏春秋·慎大》

 震惊百里。--《易·震卦》。郑注惊之言警戒也。”

 皆惊忙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
 月出惊山鸟。--唐·王维《鸟鸣涧》

 惊问信之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惊为生人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

 惊(驚)jīng

 ⒈骡、马等因受吓而发狂乱奔控制~马。〈引〉害怕,精神紧张~骇。~慌失措。~心动魄。~恐万状。

 ⒉意料以外的感觉~喜交集。倍感~奇。

 ⒊扰乱,震动~扰。~动。~天动地。

 ⒋
"见"字解释:见 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目”,下面是人”。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,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。本义看见,看到)

 同本义 

 见,视也。--《说文》

 未见君子。--《诗·周南·汝坟》

 利见大人。--《易·乾》

 见龙在田。--《易·乾》

 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--《礼记·大学》

 见而不见,闻而不闻。--《韩非子·主道》

 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
 见两小儿辩斗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
 儿童相见不相识。--唐·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

 虎见之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
 歧王宅里寻常见

 见(見)jiàn

 ⒈看到看~。耳闻目~。〈引〉接触,遇到胶卷忌讳~光。病刚好,不要~寒。

 ⒉看得出,显现出初~成效。已~分晓。

 ⒊会面,会晤会~。接~。

 ⒋看法,认识,扩大知识~解。~识。远~。不固执己~。

 ⒌指明出处~上页。

 ⒍助词。

 ①用在动词前,〈表〉被动莫~笑。别~怪。

 ②用在动词前,〈表〉对说话人怎么样~教。请~谅。

 ⒎用在"听"、"闻"、"看"等动词后,〈表〉效果听~了。看~了。

 ⒏[见习]学得专业知识的人刚到工作岗位去,现场实地工作实习~习生。

 ⒐[见证]亲眼看到,可以作证的人。也指可以作证的事物。

 ⒑见xiàn。

 见(見)xiàn

 ⒈显出,出现,显露表~。华佗再~。昙花一~。

 见"儋藍"。

 ④姓。三国吴有儋萌。见《三国志.吴志.薛综传》。
"骇"字解释:骇 

 (形声。从马,亥声。本义马受惊)

 同本义 

 骇,惊也。--《说文》

 马方骇,鼓而惊之。--《汉书·梅乘传》

 又如骇驷(狂奔的驷马)

 惊骇;惊诧;惊动 

 录事骇之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
 骇问。--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

 虎大骇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
 而所谓庸夫愚妇者,奔走骇汗,羞愧俯伏。--欧阳修《相州昼锦堂纪》

 又如骇汗(因惊恐而流汗);骇浪(骇人的大浪);骇突(受惊而乱窜);骇殚(惊惧)

 震动 

 而国人大骇。--《战国策·宋策》

 庶人骇政。--《荀

 骇hài马受惊马~。〈引〉惊恐,害怕惊涛~浪。~人听闻。
"闻"字解释:闻 

 (形声。从耳,门声。本义听到)

 同本义 

 闻,知声也。--《说文》

 闻耳之聪也。--《墨子经上》

 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--《礼记·大学》

 闻佳人兮召予。--屈原《九歌·湘夫人》

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闻屏障中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,听其音,铮铮然有京都声。--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
 又如闻声不食(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);闻所不闻(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。也说闻所未闻”);闻风响应(听到风声,

 闻wén

 ⒈听耳~目睹。~过则喜。~风而起。

 ⒉消息,听说的,听见的新~。奇~。~所未~。

 ⒊出名,有名望~人。~名。

 ⒋名声丑~。令(好的)~。

 ⒌知识见~。博~强志(记)。

 ⒍用鼻子嗅~着烟味。~到香味。

 闻wèn 1.声誉,名声。 2.通"问"。慰问。 3.通"问"。询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