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愤愤不平

愤愤很生气的样子。心中不服,感到气愤。

愤愤不平

读音(发音): fèn fèn bù píng

详细解释(意思):愤愤很生气的样子。心中不服,感到气愤。

出处(典故): 《汉书·刘据传》太子进则不得见,退则困于乱臣,独冤结而亡告,不忍忿忿之心,起而杀充,恐惧逋逃。”唐·许嵩《建康实录》自尔愤愤不平,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。”

示例: 王子成父诸人,俱~,请于桓公,欲劫鲁侯,以报曹沫之辱。★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十八回

成语"愤愤不平"逐字解释

"愤"字解释:愤 

 (形声。从心,贲声。从心”,表示与心情等有关。本义郁结于心;憋闷)

 同本义 

 愤,懑也。--《说文》

 发愤以杼情。--《楚辞·九章·惜诵》

 志意蕴愤。--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

 又如愤切(内心极度愤懑);愤悁(愤懑郁积);愤薄(郁结,充塞);愤厥(由于愤气郁结造成的痉挛昏厥)

 充盈,旺盛 

 愤,盈也。--《方言十二》

 阳瘅愤盈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
 又如愤盈(充溢,积满;气愤,愤懑);愤盛(积满,充盈)

 愤 

 愤怒;怨恨。同忿” 

 所以昭炯戒,激众愤

 愤 fèn

 ⒈因不满意而激动发怒~怒。气~得很。激起公~。

 ⒉努力,进取发~(也写作"发奋")攻书。
"愤"字解释:愤 

 (形声。从心,贲声。从心”,表示与心情等有关。本义郁结于心;憋闷)

 同本义 

 愤,懑也。--《说文》

 发愤以杼情。--《楚辞·九章·惜诵》

 志意蕴愤。--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

 又如愤切(内心极度愤懑);愤悁(愤懑郁积);愤薄(郁结,充塞);愤厥(由于愤气郁结造成的痉挛昏厥)

 充盈,旺盛 

 愤,盈也。--《方言十二》

 阳瘅愤盈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
 又如愤盈(充溢,积满;气愤,愤懑);愤盛(积满,充盈)

 愤 

 愤怒;怨恨。同忿” 

 所以昭炯戒,激众愤

 愤 fèn

 ⒈因不满意而激动发怒~怒。气~得很。激起公~。

 ⒉努力,进取发~(也写作"发奋")攻书。
"不"字解释:不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

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
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

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平"字解释:平〈形〉

 (指事。小篆字形, 从于, 从八。于”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, 八”是分的意思, 气越过而能分散,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。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)

 同本义 

 平,语平舒也。--《说文》

 终和且平。--《诗·小雅·伐木》

 神气乃平。--《素问·调经论》

 又如平典(和平典雅);平度(平和的法度);平气(平和之气);平远(谓性情平和,胸襟远大);平愉(平和愉悦);平睦(犹平和)

 平坦,没有高低凹凸 

 土治曰平,水治曰清。--《诗·小雅·黍苗》传

 平,正也。--《广韵》

 地爱其平。--《淮南子·本经》。注

 平píng

 ⒈不倾斜,无凹凸,无高低起伏~坦。~原。~面。水~如镜。

 ⒉均等,公正~均。公~。~等。~分秋色。

 ⒊普通,经常~淡。~凡。

 ⒋安定,宁静~安。~静。太~。心~气和。

 ⒌使平削~。铲~。~乱。~整土地。

 ⒍〈古〉通"评"。评议。

 ⒎

 ⒏

 ⒐

 ⒑

 ⒒

 ①不相隶属,地位相等~行单位。

 ②数学名词。两个~面、或一个~面上的两条直线、或一条直线与一个~面,永不相交~行四边形。

 平pián 1.辨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