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不愤不启

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。启启发。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,不去启发他。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。

不愤不启

读音(发音): bù fèn bù qǐ

详细解释(意思):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。启启发。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,不去启发他。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。

出处(典故): 《论语·述而》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

示例:

不愤不启成语接龙

第四个字为"启"的成语

成语"不愤不启"逐字解释

"不"字解释:不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

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
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

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愤"字解释:愤 

 (形声。从心,贲声。从心”,表示与心情等有关。本义郁结于心;憋闷)

 同本义 

 愤,懑也。--《说文》

 发愤以杼情。--《楚辞·九章·惜诵》

 志意蕴愤。--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

 又如愤切(内心极度愤懑);愤悁(愤懑郁积);愤薄(郁结,充塞);愤厥(由于愤气郁结造成的痉挛昏厥)

 充盈,旺盛 

 愤,盈也。--《方言十二》

 阳瘅愤盈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
 又如愤盈(充溢,积满;气愤,愤懑);愤盛(积满,充盈)

 愤 

 愤怒;怨恨。同忿” 

 所以昭炯戒,激众愤

 愤 fèn

 ⒈因不满意而激动发怒~怒。气~得很。激起公~。

 ⒉努力,进取发~(也写作"发奋")攻书。
"不"字解释:不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

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
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

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启"字解释:启 

 (会意。从户,从口。甲骨文字形,左边是手(又),右边是户(单扇门);用手开门,即开启的意思◇繁化加口”,或省去手(又)而成启”。金文又加攴”成啓”。现简化为

 启”。本义开,打开)

 同本义 

 启,开也。--《说文》

 经传皆作啟”

 公将啟之。--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
 疆埸无主,则啟戒心。--《国语·晋语一》

 凡啟塞从时。--《左传·僖公二十年》。注门户道桥谓之啟。”

 啟户。--《仪礼·士虞礼》

 门启而入。--《左传》

 启窗而观。--明·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
 不能启口。--清·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
 又如

 启(啟、啓)qǐ

 ⒈开,打开,开发,开拓~开。~封。~地三千里。

 ⒉开导~蒙。~示。~发。

 ⒊开始~程。~用。

 ⒋陈述,说明~事。~告。敬~者。

 ⒌书信书~。小~。

 ⒍

 ①开口难于~齿。

 ②笑。

 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