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扬幡招魂
迷信做法,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。比喻宣扬或企图恢复已经死亡的旧事物。
扬幡招魂
读音(发音): yáng fān zhāo hún
详细解释(意思):迷信做法,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。比喻宣扬或企图恢复已经死亡的旧事物。
出处(典故):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91回设香案,铺祭物,列灯四十九盏,扬幡招魂。”
示例: 无
扬幡招魂成语接龙
第二个字为"幡"的成语
成语"扬幡招魂"逐字解释
"扬"字解释:扬 (形声。从手,? 同本义 扬,飞举也。--《说文》 扬,举也。--《小尔雅》 杜篑洗而扬觯。--《礼记·檀弓》 盥洗扬斛。--《礼记·乡饮酒义》 南扬弓。--《仪礼·乡射礼》 扬其波。--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 扬鞭语曰。--明·宗臣《报刘一丈书》 大风扬积雪。--清·姚鼐《登泰山记》 扬帆去。--清·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 又如扬楫(行船);扬袂(举袖);扬眉(举目);扬旌(高举军旗);扬麋(扬眉);扬觯(举起酒器);扬鞭(挥鞭);扬臂(振臂);扬徽(挥动军 扬(損、敭)yáng ⒈举起,高举~起。~鞭。~帆。 ⒉称颂赞~。颂~。表~。 ⒊振作士气不~。 ⒋显示~兵耀武。 ⒌容貌出众其貌不~。 ⒍飘动,翻腾飞~。风~电激。 ⒎播散,传播~场。~声。宣~。 ⒏船慢行的样子舟遥遥以轻~(轻~轻轻飘荡)。 ⒐ ⒑
"幡"字解释:幡〈名〉 (形声。从巾,番声。本义擦拭写字板的布) 同本义 如幡布(抹布) 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。泛指旗帜 青崔白鹄舫,四角龙子幡。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 又如幡幢(作为仪仗用的旗帜);幡信(题表官号以为符信的旗帜);幡旆(旗帜之类);幡旄(旌旗的羽毛饰);幡麾(指挥用的幡旗) 冠上的巾饰 却非冠,制似长冠,下促。宫殿门吏仆射冠之。负赤幡,青翅燕尾,诸仆射幡皆如之。--《后汉书》 簿册 通旛”。长幅下垂的旗 幡(旛) fān一种长条形的旗子,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竖着挂长~。
"招"字解释:招 (会意。从手。召声,呼唤。本义打手势叫人来) 同本义 招,手呼也。--《说文》 招者,召也。以手曰招,以言曰召。--《楚辞·招魂序》 招樊哙出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 又如招迎(招呼使接待;招引迎接);招求(招引导求);招招(招呼的样子);招诱(招唤劝导);招护(招呼,关照);招应(招呼、理睬) 招收;招募 上招贤良。--《汉书·晁错传》 又如招拔(召来并加以擢用);招用(招收使用);招军(招募士兵) 邀请 招前日宾客。--清·侯方 招zhāo ⒈用手势叫人来或向人致意~手即来。打~呼。 ⒉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~集。~收。~来。~贤。失物~领。〈引〉惹起,引来~致。~事。~引。~人笑话。谦受益,满~损。 ⒊承认所犯的罪过~供。~认。 ⒋故意炫耀自己,引人注目~摇撞骗。 ⒌技艺,手法绝~。花~。 ⒍ ⒎ ⒏ ⒐ ⒑ ①呼唤或问候、致意。 ②关照,扶助,照料。 ⒒ ⒓ 招qiáo 1.举。 2.见"招木"。 招sháo 1.通"韶"。传为舜乐。 2.见"招摇"。
"魂"字解释:魂 (形声。从鬼,云声。本义灵魂,古人想象的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) 同本义 魂,阳气也。--《说文》 人生始化为魄,既生魄,阳曰魂。--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 聊乐我魂。--《韩诗·出其东门》 魂者,精气也。--《论衡·纪妖》 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。--《易·系辞》 随神而来往者谓之魂。--《灵枢经》 魂去尸长留。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 魂悸以魄动。--唐·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 又如魂识(心灵;魂灵);魂气(灵魂);魂骸(死者的灵魂和躯体);魂质(灵魂和实体) 精神,神志 魂hún迷信说法,所谓"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"死后没有~魄。~飞魄散(吓得魂魄都飞散了。形容极端惊恐)。 ①人的精神、意识等活动不能出卖自己的灵~。 ②事物最精粹最主要的部分教师是人类灵~的工程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