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卖国求利

勾结投靠敌人,出卖国家的权益,谋求个人的富贵。同卖国求荣”。

卖国求利

读音(发音): mài guó qiú lì

详细解释(意思):勾结投靠敌人,出卖国家的权益,谋求个人的富贵。同卖国求荣”。

出处(典故):

示例:

成语"卖国求利"逐字解释

"卖"字解释:卖 

 (会意。小篆字形。从出,从买。将收进的财物卖出。本义以货物换钱。与买”相对)

 同本义 

 卖,出物货也。--《说文》。徐灏曰出物货曰‘卖’,购取曰‘买’,祗一声之轻重。与物美曰‘好’,好之曰‘好’,物丑曰‘恶’,恶之曰‘恶’同例。窃谓‘买、卖’本

 是一字,后以其声异,故从‘出’以别之。”

 岁恶不入,请卖爵子。--贾谊《论积贮疏》

 有卖果者。--明·刘基《卖柑者言》

 卖炭翁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
 于是有卖田宅,鬻子孙,以偿债者矣。--晁错《论贵粟疏》

 又如卖炭得钱;出卖(拿东西换钱);卖动(卖出去);卖

 卖(賣)mài

 ⒈用东西换货币,跟"买"相反~粮。~棉。~鸡蛋。

 ⒉背叛,出卖~国贼。~身投靠。

 ⒊尽量使出~力。~劲。

 ⒋故意显示自己、表现自己~弄。~乖。倚老~老。
"国"字解释:国 

 (会意。从囗”,表示疆域。从或(即国”)。或”亦兼表字音。本义邦国)

 周代,天子统治的是天下”,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” 

 国,邦也。--《说文》

 以佐王治邦国。--《周礼·太宰》。注大曰邦,小曰国。”

 方千里曰国畿,诅祝以叙国之信用,以资邦国之剂信。--《周礼·大司马》。注国谓王之国;邦国,谓诸侯国也。”

 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--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
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。--《论语·微子》

 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--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

 秦人开关延敌,九国之师,逡巡而不敢进。--汉·贾谊《

 国(國、囯)guó

 ⒈国家爱~。~营。建设祖~。

 ①它是一个或一些阶级压迫另外的阶级的工具,是暴力的机器。主要由军队、警察、法庭、监狱等组成。

 ②一个国家独有的占领区域。

 ⒉属于本国的~旗。~徽。~产品。

 ⒊地区北~风光。

 ⒋京城,首都~门。~都。

 ⒌〈古〉我国诸侯或王侯的封地楚~。齐~。秦~。

 ⒍

 ⒎

 ⒏

 ⒐
"求"字解释:求 

 (《说文》以求”为裘”之古文。省衣,象形。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”。本是裘衣”的裘”。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,所以甲骨文在衣”字外加毛。表示裘衣。本义皮

 衣)

 裘”的古字。皮衣 

 乐正求。--《汉书》

 姓

 求 〈动〉

 请求;干请;乞助 

 求,乞也。--《增韵》

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。--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

 求救于齐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有求于我也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
 求其能千里也。

 求救于孙将军。--《资治通鉴》

 又如求浼(请求;央求);求神福(祈求神灵保佑;祝福);求张良,拜

 求qiú

 ⒈寻找,想办法得到~解。~学。寻~。精益~精。上下~索。

 ⒉恳请,乞助~人。~救。请~。乞~。

 ⒊需要需~。要~。供~相应。
"利"字解释:利〈形〉

 (会意。从刀,从禾。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。本义刀剑锋利,刀口快)

 同本义 

 利铦也。--《说文》

 其利断金。--《易·系辞》

 国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。--《老子》

 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
 兵革非不坚利也。--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

 又

 不以兵革之利。

 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。--《韩非子·解老》

 非兵不利。--宋·苏洵《六国论》

 求天下之利匕首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》

 又泛指锐利

 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--《韩非子·难一》

 又如利爪;利喙(尖利的嘴);利矢(锋

 利lì

 ⒈好处,益处,跟"害"、"弊"相对~益。~国~民。

 ⒉使得到好处毫不~己,专门~人。

 ⒊顺当的,与愿望相合的顺~。战无不~。

 ⒋锐,锋快,跟"钝"相对~刃。锐~的刀。锋~的剑。〈引〉善于说话言词锋~。辩口~舌。

 ⒌利润,利息微~。盈~。反暴~。本~两清。

 ⒍

 ①利和害。

 ②同"厉害"痛得~害。

 ⒎

 ①爽快她做事干脆~落。

 ②整齐干净~落。

 ③完妥这事办~落了。

 ⒏

 ①使人或事物发挥作用~用时间。废品~用。

 ②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可以~用他。~用这件事教育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