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言外之味

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。

言外之味

读音(发音): yán wài zhī wèi

详细解释(意思):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。

出处(典故):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二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。惜不于意境上用力,故觉无言外之味,弦外之响,终落第二手。”

示例:

言外之味成语接龙

成语"言外之味"逐字解释

"言"字解释:言 

 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舌”字,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。言”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。从言”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。本义说,说话)

 同本义 

 直言曰言,论难曰语。--《说文》

 志以发言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

 志以定言。--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

 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

 言,心声也。--《法言·问神》

 言,口之利也。--《墨子经》

 言者所以在意。--《庄子·外物》

 具言所闻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
 趋机而言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言讫不见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

 言yán

 ⒈话语~。诺~。有~在先。~而有信。

 ⒉讲,说~语。~行一致。身教重于~教。

 ⒊汉语中的一个字,也指一句话五~绝句。七~乐府。一~为定。

 ⒋文言中的动词词头(无义)驾~出游(驾驾车)。

 言yàn 1.诉讼。 2.通"唁"。慰问。

 言yín 1.参见"言言"。
"外"字解释:外 

 (会意。从夕,从卜。通常在白天占卜,如在夜里占卜,表明边疆(外)有事。又有人说,因为要在外过夜,故要卜问吉凶。本义外面;外部)

 同本义。与内”或里”相对 

 外,远也。--《说文》

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
 外骨内骨。--《周礼·考工记·梓人》

 夜来城外一尺雪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
 竹外桃花三两枝。--宋·苏轼《惠崇春江晚景》

 中通外直。--宋·周敦颐《爱莲说》

 身外即战场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
 又如外户(从外面关闭的大门);外祟(指外来的桅);外槨(棺材外的套

 外wài

 ⒈跟"内"、"里"相对~面。~因。~部。校~。内~交困。内忧~患。

 ⒉疏远的,别处的,非正式的~人。~地。~号。

 ⒊指外国~宾。~贸。中~合资办工厂。

 ⒋不在一定界限之内~加。此~。另~。

 ⒌称母亲、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~公。~甥。~孙女。

 ⒍戏曲角色名,多演老年男子。

 ⒎
"之"字解释:之 

 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
 同本义 

 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
 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
 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

 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
 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
 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
 之zhī

 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
 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
 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
 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
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
 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
"味"字解释:味 

 (形声。从口,未声。本义滋味)

 同本义 

 味,滋味也。--《说文》

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。--《周礼·疾医》

 味者,气之父母也。--《鹖冠子·泰录》

 五味六和十二食。--《礼记·礼运》

 一镬之味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
 其味皆苦。--明·刘基《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》

 味亦苦。

 味苦而微辛。

 又如味如嚼蜡(比喻诗文枯燥,读后令人心情不舒);入味(有滋味);味口(犹胃口。指食欲);味欲(对美味的嗜好);口味(饮食品的滋味)

 食物 

 食不二味,坐不重席。--《韩非子》

 体味;体会 

 味wèi

 ⒈舌头尝东西或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甜~。香~。臭气~儿。口~(〈喻〉对某事物的喜好)。

 ⒉辨别味道品~。非口不能~也。

 ⒊意境,情趣意~。趣~儿。

 ⒋体会,研究体~。细~其言。

 ⒌量词。食物或中药一种叫一味食不两~。这个药方里共有十~药。

 味mèi 1.光泽。 2.古代西方少数民族乐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