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一面之辞

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。指单方面的话,版面的看法。

一面之辞

读音(发音): yī miàn zhī cí

详细解释(意思):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。指单方面的话,版面的看法。

出处(典故):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,杨仪等必投魏矣。”

示例: 据媒人~,所以派人相看。★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百一十九回

成语"一面之辞"逐字解释

"一"字解释:一 

 (指事。一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数词。大写作壹”。最小的正整数。常用以表示人或事、物的最少数量)

 同本义 

 一,惟初太始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--《说文》

 一也者,万物之本也。--《淮南子·诠言》

 抱一而天下试。--《老子》

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。--《书·君奭》。传天子也。”

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
 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。(公元九二年六月,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,杀死大臣郭崇韬,时谣言纷起,人心惶惶。屯驻在贝州(现河北省清河县)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

 一yī

 ⒈数目字。整数中最小的数~龙~猪。

 ⒉纯,专~心~意。用心~也。

 ⒊相同,同样~致。~模~样。

 ⒋全,满~如既往。~网打尽。~身是胆。

 ⒌又,其它,另外昆明市~名春城。

 ⒍用在重叠动词的中间,〈表〉稍微,短暂试~试。望~望。停~停。

 ⒎跟"就"呼应。

 ①〈表〉每逢~想到要回祖国,就归心似箭。

 ②〈表〉两事的时间紧接着~教就懂。~学就会。

 ⒏〈古〉副词。乃,竟~至此乎!

 ⒐〈古〉副词。

 ⒑〈古〉副词。一旦,一经~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

 ⒒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,相当于简谱的低音"7"。

 ⒓

 ①特定~定的阶级。

 ②相当工作上取得了~定的成绩。

 ③规定,确定按~定的规章办事。

 ④必然共产主义~定会实现。

 ⒔

 ⒕

 ⒖
"面"字解释:面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里面是目”字,外面表示面庞。面”,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。脸”是魏晋时期才出现,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,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”本义脸)

 同本义 

 面,颜前也。--《说文》

 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。--《周礼·撢人》

 私面私献。--《周礼·司仪》

 大辂在宾阶面。--《书·顾命》

 必唾其面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满面尘灰烟火色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
 女之靧面。--明·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

 椎髻仰面。--明·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
 又如面不厮睹(脸不对着看,表示生气);颜面(脸面;脸部;体

 面(靣)miàn

 ⒈脸,头的前部~孔。颜~。~不改色。

 ⒉直接接触,当着本人在场~谈。当~说。

 ⒊朝着,脸对着~向。~山而居。

 ⒋部位,方向前~。里~。右~。四~八方。~ ~俱到。

 ⒌东西的外表地~。鞋~子。被盖~儿。

 ⒍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,有长有宽没有厚~积。平~。

 ⒎量词三~旗帜。两~镜子。

 ⒏

 ①脸面,面子没有~目见人。

 ②相貌,脸的形状~目可憎。

 ③〈喻〉事物的景象状态~目一新。

 ⒐

 ①体面怕丢~子。

 ②情面秉公执法,不讲~子。

 ③东西的外表桌~子。
"之"字解释:之 

 (会意。象苃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出,生出,滋长)

 同本义 

 之,出也。象苃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
 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
 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

 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
 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
 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之虚所卖之。(虚”同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
 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 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 又如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

 之zhī

 ⒈到,往由京~川。不知所~。

 ⒉代词。代替人或物爱~重~。取~不尽,用~不竭。

 ⒊代词。这,此,或虚指~子于归(这个女子出嫁)。久而久~。

 ⒋在形容词、名词等之后,跟"的"相当。〈表〉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~家。四分~三。两年~后。羔羊~皮。中国~富强。人民~英勇。

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,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~行也,天下为公。

 ⒍文言虚词~乎者也矣焉哉。
"辞"字解释:辞 

 (会意。本义诉讼,打官司)

 同本义 

 辞,讼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分争辩讼谓之辞。

 善于辞案条教。--《后汉书·周纡传》。注辞案犹今案牍也。”

 皇帝请问下民,鳏寡有辞于苗。--《书·吕刑》

 口供 

 明清于单辞,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。--《书·吕刑》

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。--《礼记·大学》

 其次不辱辞令。--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

 辞布者。--《周礼·司市故书》。司农注辞布,辞讼泉物者也。”

 狱辞无谋故者。--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
 有诏即讯,辞服。--《汉书·赵君韩张两王

 辞 cí

 ①优美的语言;言词~藻、修~。

 ②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~赋、楚~。

 ③古体诗的一种《木兰~》。

 ④告别;告辞~行。

 ⑤辞职。

 ⑥辞退解雇。

 ⑦躲避;推托推~、不~劳苦。

 【辞呈】向上级请求辞职的呈文。

 【辞赋】文体名称『代时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。辞指楚辞,以屈原《离骚》为代表,又称骚体。赋是汉代的一种特定文体,它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一些特点,又较多运用散

 文手法,与辞已不相同。

 【辞格】积极修辞的各种格式。如比喻、借代。又称修辞格。

 【辞海】

 ①书名。陆费逵等编。1936年中华书局初版。为综合性大型词典。收单字13000多,词语77000条左右,兼有字典和词典性质,通称旧辞海。

 ②书名。辞海编辑委员会编。1965年出版未定稿,1979年出版三卷本,1980年出版缩印本。收单字14872个,词目91706条,内容包括成语、典故、人物、著作、历史事件以及

 各学科名词术语等。为常用的语文工具书。通称新辞海。1989年修订后再版。

 【辞令】社交场合应对得体的话语外交~、善于~。又作词令。

 【辞书】字典、辞典、百科全书、专科辞典的统称。

 【辞源】

 ①书名。陆尔奎等1908年编纂。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,为中国现代第一部综合性辞典,通称旧辞源。

 ②书名。1979年出版。主要作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。全书共收单字12890个,词语84134条,收词范围一般到鸦片战争为止。内容以旧有辞书

 、韵书、类书为基础,吸收现代辞书特点,以语词为主,兼收百科;以常见为主,强调实用;结合书证,重在溯源。为常用的文史工具书。通称新辞源。

 【辞藻】见【词藻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