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麇骇雉伏

形容惊怕躲藏。麇,古书上指獐子。

麇骇雉伏

读音(发音): jūn hài zhì fú

详细解释(意思):形容惊怕躲藏。麇,古书上指獐子。

出处(典故):

示例:

第一个字为"麇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骇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雉"的成语

成语"麇骇雉伏"逐字解释

"麇"字解释:麇 

 獐子 

 麇包(用包茅包的死獐子);麇獐(即獐子);麇窜(像獐子那样惊慌逃窜)

 古地名 

 春秋时麇国之地,在今湖北省郧县西

 楚子代麇。--《左传》

 春秋时楚邑,在今湖南省岳阳东南

 楚王使由于城麇。--《左传》

 麇  qun

 成群 

 求诸侯而麇至。--《左传·昭公五年》。杜预注麇,群也。”

 又如麇聚(麇集);麇至(成群而来);

 麇jūn

 ⒈〈古〉指獐子。

 ⒉见qún。

 麇(麕)qún

 ⒈成群~集。

 麇kǔn 1.捆绑。
"骇"字解释:骇 

 (形声。从马,亥声。本义马受惊)

 同本义 

 骇,惊也。--《说文》

 马方骇,鼓而惊之。--《汉书·梅乘传》

 又如骇驷(狂奔的驷马)

 惊骇;惊诧;惊动 

 录事骇之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
 骇问。--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

 虎大骇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
 而所谓庸夫愚妇者,奔走骇汗,羞愧俯伏。--欧阳修《相州昼锦堂纪》

 又如骇汗(因惊恐而流汗);骇浪(骇人的大浪);骇突(受惊而乱窜);骇殚(惊惧)

 震动 

 而国人大骇。--《战国策·宋策》

 庶人骇政。--《荀

 骇hài马受惊马~。〈引〉惊恐,害怕惊涛~浪。~人听闻。
"雉"字解释:雉 

 (形声。从隹,矢声。隹,短尾鸟的总称。本义野鸡)

 同本义 

 雉有十四种。--《说文》

 雉者,野鸟。--《尚书大传》

 雉,耿介之鸟也。--《韩诗章句》

 离为雉。--《易·说卦》

 凡挚士雉谓其守介节。交有时,别有伦也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
 雄雉于飞。--《诗·邶风·雄雉》

 无雉兔鲋鱼。--《墨子·公输》

 又如雉尾扇(野鸡尾部羽毛制作的扇子。亦为仪仗之一);雉尾(皇帝坐朝时左右侍从所执的用野鸡尾羽制的扇障);雉经(吊死;上吊)

 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 

 五楮而

 雉zhì

 ⒈俗称"野鸡",已少见,要保护,禁止猎杀。现已能人工饲养。雄的尾长,羽毛鲜艳美丽。雌的尾短,羽毛黄褐色,体较小。善走而不能久飞。肉可吃,羽毛可作装饰品。

 ⒉〈古〉计算城墙面积,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。〈引〉城墙楼~。

 雉kǎi 1.见"砯雉"。
"伏"字解释:伏〈动〉

 (会意。从人,从犬。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。本义俯伏;趴下)

 同本义 

 伏,司也。--《说文》

 伏瘞亦如之。--《周礼·犬人》。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。”

 伏,覆也。--《释名·释姿容》

 寝毋伏。--《礼记·曲礼上》

 雌鸡伏子。--《汉书·五行志中之上》

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。--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

 一府中皆漝伏,莫敢起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庑下一生伏案卧。--清·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

 及敌枪再击,寨中人又鹜伏矣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
 又如伏尸(倒在地上的尸体,多

 伏 fú

 ⒈趴,脸面向下,身体前屈~地。~案。

 ⒉隐藏,隐匿埋~。潜~。两侧~兵。打~击战。

 ⒊屈服,认错或认罚~输。~判。~诛。

 ⒋低下去时起时~。此起彼~。

 ⒌〈古〉通"服"。敬佩~其为人。

 ⒍

 【伏特】简称"伏"。电动势、电位差、电压的单位,代号v。

 ⒎

 【伏日】通常是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后十天止。这一段时间,每十天为一伏,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统称三伏,是我国每年最热的时期。故有"热在三

 伏"的说法。

 伏fù 1.指禽鸟孵卵。 2.量词。用作时间单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