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过目不忘

看过就不忘记。形容记忆力非常强。

过目不忘

读音(发音): guò mù bù wàng

详细解释(意思):看过就不忘记。形容记忆力非常强。

出处(典故): 《晋书·苻融载记》耳闻则育,过目不忘。”

示例: 公~,真天下奇才也!★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回

成语"过目不忘"逐字解释

"过"字解释:过 

 古国名 

 处浇于过,处豷于戈。--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

 姓,过国之后

 过 

 (形声。从辵,表示与行走有关,唈声。本义走过,经过)

 同本义 

 过,度也。--《说文》

 禹八年于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--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
 雷霆乍惊,宫车过也。--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
 有过于江上者,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
 行过夷门,见侯生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
 又如过江;过马路;从这条街上过;从他门前过;路过(途中经过);过翼(经过的飞鸟);过宾(

 过(過)guò

 ⒈经历,经历某个空间、时间、地点~去。经~。走~。度~。~节。~桥。~河。

 ⒉进行某种处理~磅。~滤。~目。

 ⒊超越,超出某种范围或限度胜~。太~分。莫~火。~于激动。刚刚~期。已~半数。

 ⒋转移,传递,交往~户。~电。~从。

 ⒌错误~失。~错。知~必改。

 ⒍用在动词后面。

 ①助词。〈表〉曾经或完毕看见~。去~了。曾用~。吃~了。

 ②与"来"、"去"连用,〈表〉趋向搬~来。走~去。

 ⒎

 ⒏

 ①花费太多。

 ②辜负。

 ⒐

 ⒑

 ⒒

 ⒓

 ⒔

 过(過)guō姓。

 过huò 1.车的盛膏器。 2.通"祸"。灾祸。
"目"字解释:目 

 (象形。甲骨文和小篆字形。象眼睛形,外边轮廓象眼眶,里面象瞳孔。小篆处理为线条。先秦时期多用目”,两汉以后,用眼逐渐多起来。目”具有书面语色彩。本义眼睛)

 同本义 

 目,人眼,象形。--《说文》

 目者,气之清明者也。--《礼记·郊特牲。》

 目者,心之符也。--《韩诗外传》

 夫妻反目。--《易·小畜卦》

 睅其目,皤其腹。--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

 满目萧然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
 瞋目大怒。--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

 目似瞑。--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

 目不忍睹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
 又如目

 目mù

 ⒈眼睛~不暇接。有~共睹。

 ⒉看众~睽睽。众~昭彰。

 ⒊孔,网眼网~。纲举~张。

 ⒋名称,标题~录。书~。题~。

 ⒌条文,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~。大纲细~。

 ⒍

 ⒎

 ⒏

 ⒐

 ①射击、攻击或寻找的对象对准~标。

 ②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奋斗的~标。

 ⒑
"不"字解释:不 

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锲

 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
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 

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
 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 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
 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
 又如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"忘"字解释:忘 

 (会意兼形声。从心,从亡,亡亦声。本义忘记,不记得)

 同本义 

 忘,不识也。--《说文》

 德音不忘。--《诗·郑风·有女同车》

 中年病忘。--《列子·周穆王》。释文不记事也。”

 忘路之远近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
 宠辱偕忘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
 忘身于外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
 又如忘魂(忘怀);忘昏(忘怀);忘反(流连忘归);忘年(忘记年岁);忘味(忘记美食的滋味);忘食(忘了吃饭);忘却(不记得);忘生舍死(忘却性命,不怕牺牲);忘先(忘记祖先)

 玩忽,怠忽 

 夙夜不敢忘怠。

 忘wàng

 ⒈不记得~记。~我劳动。~恩负义。

 ⒉忽略,遗漏~却。~掉了。搞卫生,别~了死角。

 忘wáng 1.丧失,失去。 2.通"亡"。终止;断绝。

 忘wú 1.见"忘其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