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

言者无罪,闻者足戒

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,即使提得不正确,也是无罪的。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,也值得引以为戒。

言者无罪,闻者足戒

读音(发音): yán zhě wú zuì,wén zhě zú jiè

详细解释(意思):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,即使提得不正确,也是无罪的。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,也值得引以为戒。

出处(典故): 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·序》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以戒。”

示例: 对待批评的态度,应该是~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

言者无罪,闻者足戒成语接龙

第五个字为"闻"的成语

第六个字为"者"的成语

第七个字为"足"的成语

第八个字为"戒"的成语

成语"言者无罪,闻者足戒"逐字解释

"言"字解释:言 

 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舌”字,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。言”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。从言”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。本义说,说话)

 同本义 

 直言曰言,论难曰语。--《说文》

 志以发言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

 志以定言。--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

 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

 言,心声也。--《法言·问神》

 言,口之利也。--《墨子经》

 言者所以在意。--《庄子·外物》

 具言所闻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
 趋机而言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言讫不见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

 言yán

 ⒈话语~。诺~。有~在先。~而有信。

 ⒉讲,说~语。~行一致。身教重于~教。

 ⒊汉语中的一个字,也指一句话五~绝句。七~乐府。一~为定。

 ⒋文言中的动词词头(无义)驾~出游(驾驾车)。

 言yàn 1.诉讼。 2.通"唁"。慰问。

 言yín 1.参见"言言"。
"者"字解释:者 

 (《说文》别事词也。相当于这”)

 同本义 

 那边走,者边走,莫厌金杯酒。--五代·王衍《醉妆词》

 又如者回(这回);者般(这般);者流(犹言这个流派);者番(这番;这次);者里(这里);者个(这个);者边(这边)

 用在形容词、动词、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,组成者”字结构,用以指代人、事、物

 指代人

 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--《老子》

 射者中。(射的射中了目标。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,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。)--宋·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

 读书者有几。--清·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
 后死者。--孙文《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

 者zhě

 ⒈代词。指人、事、物、时、数、地点等作~。读~。劳动~。前~。大~。昔~。那~。此四~。治国能使贫~富。

 ⒉这,此(多见于古诗词或早期白话中)~回。~番。~个。~儿走。

 ⒊助词。〈表〉语气停顿郭沫若~,四川人也。

 ⒋用于句末。〈表〉希望或命令的语气且慢~。
"无"字解释:无 

 (会意。据甲骨文字形,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。卜辞、金文中无、舞”同字。本义乐舞)

 同本义 

 哲学范畴,指无形、无名、虚无等,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

 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--《老子》

 无 

 没有,跟有”相对 

 无,不有也。--《玉篇》

 无若丹朱傲。--《书·益稷》

 无偏无党。--《书·洪范》

 无内人之疏,而外人之亲。--《荀子·法行》

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--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 无不伸颈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 无不变色。

 无不毕肖。

 无(無)wú

 ⒈没有,跟"有"相对~粮~钱。~穷~尽。

 ⒉不~仿说出。

 ⒊不分,不论,不外~分。~论,地~四方。民~异国。事~大小。~非如此。

 ⒋通"毋"。不,不要~往。

 ⒌

 无mó 1.见"南无"。
"罪"字解释:罪 

 (会意。从辛,从自,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,自亦声。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)

 同本义 

 辠,犯法也。--《说文》。秦以辠似皇字,改用罪。

 辜辟戾辠也。经传皆以罪为之。--《尔雅》

 畏此罪罟。--《诗·小雅·小明》

 君子以赦过宥罪。--《易·解卦象下传》

 无功不赏,无罪不罚。--《荀子·王制》

 离桓之罪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

 或闻无罪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
 恶不忍闻,罪不容诛。--《汉书》

 治臣之罪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
 某知罪矣。--宋·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

 又如罪首(罪魁祸首);罪失(罪愆和过

 罪(辠)zuì

 ⒈犯法,犯法的行为~犯。~恶。~大恶极。~行累累。

 ⒉刑罚判~。免~。死~。

 ⒊过失~过。恕~。

 ⒋将罪过归于~己。

 ⒌痛苦,苦难遭~。受~。
"闻"字解释:闻 

 (形声。从耳,门声。本义听到)

 同本义 

 闻,知声也。--《说文》

 闻耳之聪也。--《墨子经上》

 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--《礼记·大学》

 闻佳人兮召予。--屈原《九歌·湘夫人》

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 闻屏障中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
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,听其音,铮铮然有京都声。--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
 又如闻声不食(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);闻所不闻(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。也说闻所未闻”);闻风响应(听到风声,

 闻wén

 ⒈听耳~目睹。~过则喜。~风而起。

 ⒉消息,听说的,听见的新~。奇~。~所未~。

 ⒊出名,有名望~人。~名。

 ⒋名声丑~。令(好的)~。

 ⒌知识见~。博~强志(记)。

 ⒍用鼻子嗅~着烟味。~到香味。

 闻wèn 1.声誉,名声。 2.通"问"。慰问。 3.通"问"。询问。
"者"字解释:者 

 (《说文》别事词也。相当于这”)

 同本义 

 那边走,者边走,莫厌金杯酒。--五代·王衍《醉妆词》

 又如者回(这回);者般(这般);者流(犹言这个流派);者番(这番;这次);者里(这里);者个(这个);者边(这边)

 用在形容词、动词、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,组成者”字结构,用以指代人、事、物

 指代人

 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--《老子》

 射者中。(射的射中了目标。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,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。)--宋·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

 读书者有几。--清·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
 后死者。--孙文《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

 者zhě

 ⒈代词。指人、事、物、时、数、地点等作~。读~。劳动~。前~。大~。昔~。那~。此四~。治国能使贫~富。

 ⒉这,此(多见于古诗词或早期白话中)~回。~番。~个。~儿走。

 ⒊助词。〈表〉语气停顿郭沫若~,四川人也。

 ⒋用于句末。〈表〉希望或命令的语气且慢~。
"足"字解释:足 

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的方口象膝,下面的止”即脚,合起来指整个脚。本义脚)

 (同本义。秦汉以前,足”和’趾”都表示脚”;脚”表示小腿。魏晋以后,三者都表示脚,但在书面语中,多用足”) 

 足,人之足也,在下,从止口。--《说文》。按,膝下至跖之总名也。从止,即趾字,从口,象膝形。

 震为足。--《易·说卦》

 足恭而口圣。--《大戴礼记》

 手足胼胝,面目黧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

 郑人有欲买履者,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。--《韩非子》

 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
 折臂断足。--清

 足zú

 ⒈脚~迹。手舞~蹈。

 ⒉满,够量,充分满~。~够。充~。富~。

 ⒊补上补~。以昼~夜。

 ⒋完全此项工作一人~可完成。

 ⒌尽情地,尽量地他们~玩了半天。

 ⒍值得不~为奇。微不~道。

 ⒎够得上这本书~有八万字。

 ⒏

 足jù 1.(今读zú)补足;凑满。 2.拥,增益。参见"足本"。 3.过分。参见"足恭"。
"戒"字解释:戒 

 (会意。小篆字形,上面是戈”,下面象两只手(即廾”)。两手持戈,表示戒备森严。本义警戒,戒备)

 同本义 

 戒,警也。--《说文》

 岂不日戒。--《诗·小雅·采薇》

 以三年之戒。--《礼记·曾子问》

 基浇能戒之。--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

 息民不戒。--《国语·吴语》

 怵然为戒。--《庄子·养生主》

 戒之慎勿忘。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
 知足以自戒。--唐·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

 又如戒慎(戒备谨慎);戒书(用来自我警戒的文字);戒旦(警告天将破晓);戒守(警戒守卫);戒命(禁止某些行为的命

 戒jiè

 ⒈防备~备。~心常存。

 ⒉警惕~骄~躁。引以为~。

 ⒊革除~除。~烟。

 ⒋佛教寺院中约束教徒所制定的规则受~。清规~律。